杨友进自己出资为留守学生颁发奖品。
漫漫爱心路,阳春布德泽。10年来,黔江区白石乡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村基层党员杨友进,用坚韧与执着,书写人间大爱;10年来,杨友进无偿捐献10多万元,用真诚与善良,编织起一张爱心网,将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残疾人士紧紧包裹着;10年来,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而他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55岁之前,帮助1000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5月27日,记者赴白石乡,对杨友进进行了采访。
杨友进今年41岁,他的老家在海拔1000多米的白石乡玉岩村6组。由于从小家庭经济困难,杨友进被挡在了大学校门外。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杨友进知道了没钱读书的痛苦。
2000年,杨友进怀揣父亲给的60元,下山来到白石街上,开始学做生猪饲料生意。由于杨友进经营有方,服务态度好,生意逐渐好起来。经过艰辛创业,杨友进很快摆脱了贫困。这时,杨友进首先想到的是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每当我想到自己因家贫没能走进大学校园,看到那些因家贫而辍学的孩子,心里就感觉酸楚和难过,就想为家乡的教育和贫困孩子做点什么。”杨友进说。于是,他决定实施自己的“助教工程”,每年为白石中学捐款1000元。
2006年初,杨友进来到白石中学,把1000元现金送到学校负责人手上。从此,他在每年初都会按时把捐款送到学校,而且从没间断过。2007年12月,杨友进在白石中学为700多名学生作题为《走出中学时代的困惑》的报告时,得知有些贫困学生没有生活费,常常每天只吃一餐饭。他当即决定,从那天起每周给一个贫困生资助15元生活费。2010年,杨友进又把资助的生活费由每周15元提高到20元。
杨友进的家庭并不富裕,每月卖饲料的收入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为了确保每年按时把捐款交给学校,他在认真打理自己的门市时,还当起了搬运工。由于他个子矮小,以前的货他都是拿钱请人搬运,自实施“助教工程”后,他就自己搬运。“虽然我扛饲料包时感到很吃力,但想到节约下来20多块钱可为贫困生买笔、买笔记本时,也就觉得很开心。”杨友进说。
白石中学是黔江区典型的农村留守学生偏多的学校之一,全校600多名学生,一半以上的学生属留守儿童。杨友进在为该校上德育课期间,多次发现一些农村留守学生情绪不稳定。为此,他还把心思花在这上面,自己多次出钱出物,鼓励留守学生、上进学生健康成长。杨友进不是白石中学的在编在职老师,可为了这些学生,杨友进坚持每周和学生们出早操、上早课,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二年级四班的吴小晴,成绩一直很优秀。一次考试后,竟然位列全年级100名之外。吴小晴情绪出现波动后被杨友进察觉,杨友进私下多次找到她,几番开导稳定了吴小晴的情绪。最近的一次考试,吴小情的成绩上升了80多名。“杨叔叔很善良,每次看到他,有啥子心里话,我们都乐意向他说。有困难,杨叔叔在我们身边帮助;情绪不好时,杨叔叔会及时安慰开导我们,他就像自己的亲爸爸一样真诚关心我们。”吴小晴说。
尽管杨友进的家庭状况并不富裕,可他播撒爱心的脚步却未曾停歇。为了扩大捐助范围,让辖区内更多的贫困学生、留守学生、残疾人士得到温暖,2016年1月,杨友进组建了一个“红十字白石志愿服务队”,不到半年的时间,号召爱心成员捐助4万多元,19户贫困、残疾家庭从中受益。对此,杨友进说:“我身体不是很好,我要和时间赛跑,要在55岁之前了却一个心愿,帮助1000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脱离困境,我就知足了!”
同时,作为有着18年党龄的农村基层党员,杨友进利用自己开设旺农农资部的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带领基层群众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系列讲话精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白石乡党委书记郭兴春说,杨友进作为一名并不富裕的普通群众党员,能够长期坚持从事关爱留守儿童、帮助贫困群众、资助贫困大学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实属不易。这是党组织多年培养的结果,是全乡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下一步,全乡将以学习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为抓手,推动全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