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熊淑君:八年耕作一块“试验田”

2016-02-01 09:41:25  来源:三农信息网  作者:SystemMaster

大三女生熊淑君没有想到,父母曾经拿来警示她的话,在她上大学之后居然变成了现实。

过去,父母常对她说:“不好好念书,考不上大学,将来就种地去。”等到考进了大学,她惊讶地发现,课程中居然真有劳动——不折不扣要去种地。

如今,浇水、锄草、拔萝卜、打油菜籽这样的农活儿,已经伴随这位艺术系女生将近3年。

2006年起,熊淑君就读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劳动。每位在校生必须修满64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这其中,有40个学时是在农场干农活儿,另有24个学时可以选择打扫教室等校内公益劳动。

8年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院长邹广严把这块农场当做自己教育理念的一块试验田,以制度化的方式让大学生走近土地、参加劳动,为人生补上一堂特别的“必修课”。

“有的年轻人不劳动、不尊重劳动,这是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问题”

“我读书的时候,小学就有劳作课。现在这个传统没有了,大家很少劳动了。”这位出生于1941年、当过工人、做过副省长、被学生们称呼为“邹爷爷”的校长,对此现状感到遗憾。

他留意到,大学生普遍搞不清楚劳动果实是怎么来的,甚至来自农村的学生都没种过庄稼。“猕猴桃是长树上的,还是长地上的,很多年轻人不知道。”

他从新闻里听说,有大学生把衣服寄回家洗,“生活上对别人过于依赖”。他揪心于不少大学生“宅”在宿舍、身体羸弱。他也看到,虽然附近有垃圾箱,有的学生仍直接把食品包装袋随意扔在教室。

“有的年轻人不劳动、不尊重劳动。”邹广严语气很重,“这是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问题。”

他常常举《鲁滨逊漂流记》的例子,来强调生存本领的重要性。他说,大学生虽没有鲁滨逊那样的际遇,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训练和培养最基本的谋生之道,而劳动正是重要途径之一。

在他的直接推动下,2006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公益劳动列入了学生的必修课,包括农场劳动、工厂劳动和其他社会公益劳动。

学校辟了大约20亩地,组建“公司”负责农场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安排每个班的劳动课程。“公司”人员由学生组成,学生自主管理。至于农业技术,他们先是聘请附近的农民来指导,农场运行几年后,同学们积累了经验,便以传帮带为主了。

邹广严希望,大学生通过劳动锻炼生存技能,逐渐认识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福利和社会财富是与他的劳动有着紧密联系的”,进而更加懂得劳动的尊严和荣誉,懂得珍惜和感恩。

为90后补上劳动这堂“必修课”

许多同学在家里基本不做家务,更不用说干农活儿了。很多新生在学校地图上看到“农场”标识时,一度兴奋地以为是用来“偷菜”或者搞摄影的。

但同学们很快知道,这里将是自己挥洒汗水的地方。他们渐渐知道,玩转这块农场,并不容易,也不浪漫。

有同学回忆说,刚下地拔草的时候,农场里是此起彼伏的尖叫声,女生被各种昆虫吓得大叫,有的扔下工具就跑。

为了找肥料,土木工程系男生曾柯中推着小推车到附近的农家转悠,讨要农家肥,常常被溅得满身的粪水。

2012年暑假,因假期无人照看,艺术系的“责任田”长满了野草。作为艺术系农场的“副总经理”,熊淑君提前到校拔草,迎接开学检查。烈日下,她独自在一人高的野草丛中拔草,没有帮手,委屈得一边拔一边哭。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