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为养大鲵 甘做“山顶洞人”

2015-08-27 11:03:37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SystemMaster

罗明忠的山洞坚持不装电灯,检查大鲵长势只能依靠头灯。

钻进山洞时,他是一个返乡农民工。钻出山洞时,他已经身家千万。

武隆县火炉镇梦冲塘村的一座山崖上,有一个径深80米、宽25米的天然洞穴。“哇、哇、哇……”类似婴儿啼哭的叫声,常从洞中传出。附近乡亲都知道:“那是罗明忠的宝贝!”

山洞里,大大小小鱼塘星罗棋布,洞外有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40岁的罗明忠已经在这里住了13年。

山洞里的13年,他找到养殖大鲵的秘诀:尊重大自然。按照目前每公斤400元的市价计算,一条七八公斤重的大鲵就值3000元。罗明忠养的5000条仔二代大鲵,总价值超过1500万元。

近水楼台

2001年,罗明忠在电视上见到有人靠养大鲵致富,便夜不能寐——流经家乡火炉镇的木棕河,就栖息有野生大鲵,不正是最好的原种吗?

几经周折,在相关部门办理养殖手续后,罗明忠便蹲守在木棕河边,陆续捕捞了20多条野生大鲵作为用于繁育的原种,走上了养殖大鲵之路。

在青山绿水中长大的罗明忠,崇尚原生态。他决定一边向书本和其他养殖户学习经验,一边寻找可以喂养大鲵的“原始环境”。找来找去,终于在火炉镇梦冲塘村五组较为偏僻的山崖下,找到一个深80米、宽25米的天然山洞,符合他的要求。

罗明忠在洞里建了300多个饲养池,又花了15万元在洞外5米处建起9亩鱼塘,养殖鲤鱼、草鱼,这些鱼长成后,会切成片给大鲵食用。

饲养池里的水也很天然——生态条件优越的木棕河拥有众多支流,罗明忠从其中一条引来活水,形成山洞水循环系统,让池水一天一换。

山洞里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但罗明忠坚持不装电灯。黑暗的环境、鲜鱼、活水……野生大鲵才能享受到的成长环境,在山洞里得到“复原”,还成功繁育出仔二代大鲵。

2007年,罗明忠在离洞口3米处花10万建起新房,安营扎寨。

供不应求

10余年的坚守,让罗明忠获得丰厚回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当初的20多条野生大鲵,已成功繁殖出5000条仔二代大鲵。现在,20多条野生大鲵已按规定全数放生回了木棕河。

按照法律规定,人工养殖的仔二代大鲵由原种繁育出来后,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方可进入流通市场。

“我已获得市农委颁发的野生动物(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这些大鲵可以合法销售。”罗明忠说:“我的商品大鲵供不应求,完全不用去考虑销路。武隆县城及周边的饭店、酒楼如需要大鲵,都是预订,我再送货上门。”

在罗明忠的带领下,山洞附近的十多户乡亲,已经开始联手养殖大鲵。如今,养殖大鲵的热潮,正在火炉镇乃至整个木棕河流域掀起。

编辑:小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