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是芬兰狐,那个黑色的是银狐。”延津县丰庄镇席村村民刘太军指着自己养的狐狸热情地给笔者介绍。刘太军今年43岁,十年来一直从事狐狸养殖。现在,他拥有一个占地30亩的特种养殖场,固定存栏量500余只,年净产值60多万元。财富的获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太军的创业故事要从十年前说起。
2001年3月,国家整治关停了大批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在当地纸厂上班的刘太军被迫下岗了。32岁的年纪,干什么呢?经过再三的思考,刘太军决定“下海”经商。当时,粮食的价格刚刚开始回升,刘太军东拼西凑了5万元钱,准备大干一场。谁知,就在他刚刚收购了5万公斤小麦的时候,下起了连阴雨,一下就是整整3天,收购的粮食开始发霉、变质。一场雨让他血本无归。
这场雨让刘太军苍老了许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让他的脊背弯了许多。偶然的机会,刘太军了解到人工养殖狐狸效益不错,就把房子抵押给了银行,贷了10万元,准备搞特种养殖。2001年8月,怀揣着贷款,他跑到吉林省买了30只狐狸,开始了自己的特种养殖之路。
“养狐狸和喂猪都差不多,俺平时收点猪啊、鸡的下水,用机器打碎了,和玉米粉拌成饲料喂狐狸,用不完时就放到冷库里。”原本觉得很复杂的狐狸人工养殖在刘太军说来就是如此简单。据刘太军介绍,一只狐狸一年的养殖成本为200多块钱,一只普通的狐狸就能卖到800元~1200元,经过品种改良的种狐,一只就能卖3000元~5000元。“现在有钱人多了,穿衣服都讲究了,这狐狸皮就是卖到外面做裘皮制品用的。”刘太军说。
2008年,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刘太军的养殖场渐渐有了起色。从特种养殖尝到甜头的刘太军开始大刀阔斧地扩场、招人,增加养殖量。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年发生了经济危机,对毛皮市场冲击很大,一时间,毛皮降价、滞销。面对困境,有的养殖场大量消减养殖数量,有的干脆低价卖掉了狐狸改行。
这一年,刘太军的养殖场刚扩建,商品狐出栏600余只,狐皮市场价格却连饲养成本都难以维持,一下子赔了50多万元。想起这些刘太军长叹一口气:“唉,那两年真是难啊,如果当时坚持不下来,也没有我的今天。”面对当时的困境,刘太军并没有像一些养殖户那样放弃,而硬是咬着牙,坚持着度过了那段让养殖户“心寒”的岁月。彩虹总在风雨后,养殖路上的酸甜苦辣让刘太军明白了,“只要坚持,成功是早晚的事情”。
如今,刘太军的养殖场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狐狸年出栏量1200只。“每年狐狸繁殖的时候我就睡不好,因为狐狸繁殖的时候特别怕惊动,稍不留意,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刘太军说。现在,又到了狐狸的繁殖季节,刘太军又开始忙碌起来。谈起以后的打算,刘太军说:“我准备投资50万元成立合作社,自己提供幼狐和技术指导,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编辑:小波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