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羊,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塞外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很少人想到,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上,会有一个存栏5000只绵羊的大型养殖场,而在这些呆萌绵羊的背后,站着的是山西多维牧业有限公司和它的 “掌舵人”——康绍珍总经理。
转型
从人民教师到图书老板,从铁矿加工到湖羊养殖,短短10多年时间里,多维连续三次转型1986年,康绍珍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当教师,一份稳定的工作—康绍珍完全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然而生性不乏创新精神的他在2000年果断下海,成立了山西多维图书报刊发行有限公司,随之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名人民教师变成了经销图书的老板。经过4年多的打拼,康绍珍的图书报刊发行公司愈办愈火,康绍珍也捞得了下海以来的第一桶金,于是他目光放得更加长远,2004年他在岚县成立了多维选矿有限公司,做起了铁矿粉精选、销售等工作。然而正当他的选矿业务越做越大时,我省进行资源整合,康绍珍不得不放弃了在矿产行业发展的全盘计划。
经过5年多的实地考察论证,2013年,康绍珍在武乡县组建了山西多维牧业有限公司,完成了由人民教师到图书老板,到铁矿加工,再到畜牧养殖的华丽转身。
选择
从雁北到晋南,从吕梁山脚到太行山麓,三晋大地遍布他的足迹,最终多维选择了武乡,选择了湖羊康绍珍将目光放在发展养殖业之上,但是养什么呢?“羊不像猪,每天要吃饲料,而羊吃的是草,我决定养羊。”康绍珍道出了选择养羊的初衷。养什么羊呢?他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考察,波尔山羊、小尾寒羊、湖羊……满脑子全是羊群;内蒙古、新疆、宁夏……满世界地跑。当他在偏关第一次见到湖羊时,他心动了—湖羊浑身是宝,皮质柔软,肉质鲜嫩,而且具有生态养殖投入少、市场俏、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经过多方考察后养殖湖羊被确定下来,然而在哪里养殖又成了一个新问题。
回家乡发展,这是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武乡山大坡广适宜养殖,特别是秸秆丰富,年降雨量在60cm左右,而且比较暖和。”康绍珍说,“2012年,我第一次来到武乡,开始了湖羊的试养。一个秋冬下来,湖羊个个膘肥体壮。”凭着理性和睿智,康绍珍将湖羊的新家安在了武乡。
模式
科技支撑模式、破解人畜争粮模式、带领百姓共富的养羊模式,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支撑下,多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维牧业从一开始就坚持 “政校企、产学研”的科技支撑模式,在种羊和饲草上大做文章,依托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从杭州太湖先后两批引进了2000只湖羊作为母本,引进杜泊与萨福克作为父本,充分发挥杜泊羊肉质好、萨福克生长速度快、湖羊产羔率高及适宜圈养的特性进行三元杂交品种改良,打造自己的品牌;依托河北农大、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和人才优势,将当地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经过揉丝、微贮、氨化,使营养价值较低的玉米秸秆转化为粗蛋白质含量超过12%的优质饲草。
“丰富的秸秆不仅给羊提供了饲草,而且为我们破解人畜争粮的矛盾提供了条件。”康绍珍在谈到 “一亩秸秆喂两只羊”的模式时显得异常兴奋。“全县2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那正是我们发展养羊业的美好前景呀!”康绍珍说。
“带领百姓共富的养羊模式,是多维牧业带动千家万户快速增收共同致富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多维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负责上游的良种供应、人才培训,中游的技术服务、模式推广,下游的产品回收、加工销售;农户负责基础母羊的养殖繁殖和羔羊育肥。考虑到农户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多维大力推广“1264”模式,即每个农户投资10万元,饲养20只基础母羊,年出栏羔羊60只,年收益4万元。“力争用3-5年时间发展养羊专业合社500个,年出栏羔羊8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康绍珍道出了多维牧业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支撑下,多维牧业的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编辑:小波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