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让致富奔康梦想在新村里蓬勃生长

2015-05-28 09:39:0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李淼 吴璟

5月27日,成都新华宾馆,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现场。

大屏幕上播放的一部包裹着泥土味的短片敲击着与会代表的心田:“小岩”是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一个山坡名字,也是一个村落名字,436户人家散落在18平方公里的坎坎坡坡。在这个只长石头和贫穷的地方,能长出梦想吗?片尾,儿歌唱出答案:“小岩村,变化多,柏油马路修上坡,山尖尖上不愁水喝,洋楼盖得亮闪闪,家家都是好景点。”照进小岩村民梦想的现实,正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两天半时间里,与会代表看现场、听经验,类似小岩村的精彩故事一路上演。大家讨论、思考、憧憬:如何让更多的小岩村在广袤蜀乡蓬勃生长?

深化一种共识

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服务全局、事关长远的发展工程,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民生工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嘀嗒在耳。“满打满算只有5年半了!”头一次在全省大会上发言,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支书夜富强感到更紧张的是时间。

会场里,“时不我待”成为与会代表心头的共同鼓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农村正是短板所在。不仅如此,我省还有500万农村群众处在贫困线下。“贫困地区是我省全面小康短板中的短板,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下。”省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刘兵语气斩钉截铁。

短板如何补齐?方向已明确—幸福美丽新村。“这是我省新村建设的新常态,是新村建设的升级版。”省委农工委副主任刘铁说。

方向具有战略全局高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在农村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根基在乡村依法治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而抓好了新村建设,就能夯实“四个全面”的基层基础。

方向更具现实价值:不管是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还是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新村都是综合载体、有力抓手。

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注意到,会议多次用“一举多得”形容新村建设,“这是全面小康‘牛鼻子’,牵一发动全身。”

因此,对四川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服务全局、事关长远的发展工程,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民生工程,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共识已然深化。

遵循一套规律

“物”是新农村的基础,“人”是新农村的“灵魂”

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取得重大成果。

但“乡村病”依然存在。省委农工委新村处处长董进智有份全面“诊断书”—规划建设上复制城区模式,组织推进上政府大包大揽,资源配置上热衷于锦上添花,建设风格上喜欢标新立异,持续发展上缺乏内在活力。

“对!必须遵循好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董进智的“挑刺”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共鸣。

对症下药,会议开出“良方”:城乡协调发展;“物”是基础,“人”才是“灵魂”;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党政引导好,群众是主体。“这下有清晰的方向标了!”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党委书记罗华章感觉更有底了。

与会代表从12个交流发言单位的5分钟短片中找到更清晰答案: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模式,让人记得住浓浓乡愁;丹棱县盯紧一个“不知火”,用产村相融实现业兴家富;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雪中送炭,优先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穷山村变社区,走出就近就地城镇化新路……

思路不断廓清:城乡一体、产村相融;规划引领、集约高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生态环保、顺应自然;群众主体、改革创新。

建设原则的明确,洪雅县委书记陈万忠认为极有必要:“必须从平原、丘区、山区实际,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是要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埋头做发言准备的大竹县庙坝镇长乐华山村支书杨帮武被丹棱县产村相融经验戳中心坎,频频点赞:“产业不强,农民难富,新村还会‘空心’。”

持续精准发力

用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会议还在进行,省委农工委的处长们就接到短信:次日召开干部大会,传达落实会议精神。作为牵头部门,他们率先行动。

“制定‘五大行动’具体方案、建立‘四大板块’统筹协调机制,把2020年目标任务倒推分解,制定新村目标考核。”刘铁一口气列举近期系列重点工作。

会后来不及走出会场,杨帮武就拨通何洪波的电话:“书记等等我,有急事!”老杨临时决定,次日赴丹棱县“取经”。

摩拳擦掌向新村,发力如何更精准?会议明确任务:实施“五大行动”。这是考量全面小康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抉择。“四五个交流发言单位聚焦扶贫攻坚,领导讲话里面大段谈的也是扶贫攻坚。”刘兵说,信号十分清晰,把全面实施扶贫解困行动,全力以赴帮助贫困群众奔康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国贫县”古蔺县的县委书记李万忠已感到压力。古蔺已明确,将乌蒙新村重点瞄准最贫困村、最困难户。“小康路上,一定要带上他们!”黄市镇党委书记兰云说。

杨帮武也道出“取经”目的:“我们乡村治理有一套,但产业发展不足,还要搞出规模,搞出特色。”

时间紧,任务重,“硬骨头”如何啃?代表们也从会议拿到“钥匙”: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建设体制机制障碍,从农业经营、建设投入到社会服务再到乡村治理机制,全面创新。

刘铁举例,如新村建设最大障碍是土地问题,因此要继续深化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改革,就能拉直钱从哪儿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一连串问号,带动产村相融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变为现代农业基础上、适度规模经营的产村相融。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