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广彬“下海”经商。“从那时到现在,正好25年了。”他笑称。如果算上“吃官粮”那几年,在农业领域他已经耕耘了30余年,“跟农业的缘分是抹不开了,感情太深了。”他曾在北京待过2年,每年辗转于天津、上海、东北三省各地。一年近半时间都在四处奔波。随后创办的华兴农产品经营部,让他在事业上陷入瓶颈。规模小、人员少,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产量有限。他也坦言那是极为艰难的一段时期。“那时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学的东西还很多。”10多年后,李广彬又翻开新篇章,成立了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如今社员超过100人,带动白坭当地数千户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的基地扩张到高明、清远,省外则有海南、云南,农产品更是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当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大多数人认为李广彬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却表示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当初被下海潮吸引的他称:“实话说,过去的‘折腾’很大程度上是受财富的驱动,但现在我有了新的‘追求’。”他口中的“追求”,是个人成功的同时,以企业家的经营意识,带动乡邻一起致富。“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采摘,这个新品种从种植到收获只需要75天。”拍了拍案头上的香芋冬瓜,李广彬颇为自豪地称。王文秋 蔡捷村干部“下海” 自主创新创业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坐落在农田环绕中,并不显山露水。社长李广彬的办公室也是会议室,室内的办公桌也陈设简单。案头上陈设着一张清华大学—三水区企业高管研修班颁证留念照片、一幅“全国绿色生态健康示范基地”的荣誉奖章,还有一个“香芋冬瓜”。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年过50的李广彬,年轻时曾做过8年村委干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农村经济能人”,在白坭谈起他,大家往往这么评价。“1983年到1991年,我是村里经联社主任。”李广彬告诉记者,当时正流行南菜北调,也就是将南方的蔬菜运到北方销售,他就负责外出跑市场。正是在跑市场的过程中,李广彬发现了商机。“当时村委干部每年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所以我就辞职自己出来做了。”李广彬告诉记者,下海后,他依靠自己此前积累的人脉与渠道做起了农产品的流通生意。但如今事业进展顺利的李广彬在那时也有过落魄光景。早年他创办的华兴农产品经营部,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产量有限,经济效益低,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一心下海,但下海后才发现经验、知识的不足。”下海之初的热情和憧憬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痛定思痛,李广彬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相关的管理经验做法和当代经济学原理、知识,企业才能兴旺发达。为了改变企业效益差的状况,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学了大量管理、经济、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注重从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在此后的创业过程中,李广彬也异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提高。2011年12月,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如今,康喜莱专业合作社已经吸引社员100余户,带动农户近3000户。李广彬表示,合作社的定位清晰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下海之前就从事相关业务的李广彬以此作为创业的基础,进一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受到他的重视。李广彬坦言,合作社每年都会分析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类型。工厂有20亩农田作为新产品的试验田,“新产品试验成功再推广给农户种植。”李广彬称,合作社会根据市场需要引进新品种,在试验成功后将种子提供给农户。香芋冬瓜就是合作社最新的产品,这个从播种到收获,75天内完成的“宝贝”,目前已是社里的明星产品之一。带动近3000农户增收 从个人下海到集体“带头人”李广彬的合作社,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业,虽然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追逐财富。他本人也并不讳言这一点,下海就是因为此前的工资低,后来的创业最开始就是为了赚钱。但是随着合作社的成立,原本孤身一人下海创业的李广彬,开始成为一个区域农业经济的中心,围绕着他和他的合租社,大量的农民得以增收。白坭镇农林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白坭12000多亩农地产出的各类农产品,主要依靠李广彬合作社的流通基地运出去。合作社带动了整个区域农业市场的运转。现在合作社每年总收货量为27000吨,其中17000吨用于出口,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收购农民的产品。“提供种子、回收产品”是合作社提供的核心业务,李广彬称。据了解,今年合作社已先后投入共100余万元用于帮助农户种苗育种。收购产品时,李广彬提供的价格也高于后边地区,拉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这些都得益于李广彬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成的白坭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流通基地和白坭镇农民种养技术培训中心。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他建立起保护价收购、生产全程服务与监控等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带动农户规模种植出口种子,发展订单农业。农民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是很差的,李广彬称,虽然“靠天吃饭”已经大致成为历史,但丰收后产品滞销却时有发生。为此合作社提供廉价的生产资料和相关的技术、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进行产中技术指导,并在保证种植户利益的情况下,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外销。集冷藏储存、加工、收购、销售、优质蔬果新品种推广示范和发展订单农业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一方面改变了过去农户散种散卖的耕种和销售方式,在保底价和市场最高价格之间向入会农户收购作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白坭镇2014年度合作社实现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产品统一销售率达到100%,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确保资源合理配置,一方面改变了农户的种植观念,解决了农户对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合作,共同分担生产经营风险,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也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对话30余年农业不解缘心忧农村空心化南方日报: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初衷是什么,为农民提供哪些服务?李广彬:首先是因为此前就长年在农业领域工作,感觉农业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这么一个统一组织的载体,市场是没有问题的。再就是希望让农业生产很有目的性,摆脱以往的盲目生产,提高大家的收入水平。我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带动+发展+扶持”等方面,涵盖了种子提供、产品收购、产品运输等各方面。南方日报:合作社成立至今,运作地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果?李广彬:首先自然是覆盖范围扩大了。目前合作社已经辐射周边3000余户农户,成为整个白坭镇的农产品流通基地。农户收入平均增长近三成,收入的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了。我们这有个有趣的说法,有合作社之前,农户都是“游击队”,自从合作社成立后,“游击队”发展成为了“刘邓大军”。南方日报:你从业农业这么多年,交流中也一直谈到要保障农民的利益,甚至连手机铃声都是“到农村去”,你对现在的农村农业有什么样的感情和看法?李广彬:我对农业的感情一言难尽,只能说是不解的缘分吧,接下来应该也会一直在农业这一块工作。关于农村,还是希望要加强支持力度,比如水利设施建设等。农村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农村逐渐空心化。以白坭为例,农业耕地人口中50-70岁的老人有5000—6000人。这个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民挣钱艰难,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得厉害,“种地就像在赌博”,抗风险能力弱,这样下去积极性怎么高的起来?“城镇化”也在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劳动力的短缺会是今后的大问题。相关打造链条式服务:种前培训+中期指导+售购服务随着康喜莱合作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农户的种植技能,提升产量,提升农户收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李广彬专门成立一个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农户普及种植和农业用药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率,培育出高产量的农产品。据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在新品研发以及技术指导等发面进行合作,为康喜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康喜莱要种植一项新品种之前,李广彬会召集农户进行初次的培训,授予如何种植的技术,采用什么样的农药,确保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据悉,康喜莱经常邀请广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前来指导,“一般都是先去田间,与农民深入沟通,了解种植的困难以及问题,专家收集信息后,提出解决办法,然后针对问题,召集农户在培训中心培训。”白坭镇一农户坦言,虽然有些只是个别问题,但是提出来之后,也能够让其他农户知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哪里,随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此外,为了缓解农户种植后收购的压力,李广彬专门组建农产品收购服务队。“因为现在农作的基本是上年纪的农民,难有体力去承担大量的收购运输方面的劳动量。所以我们组建专门的收购队伍去运作,免去农户的一部分劳务量。”李广彬表示,农户现在只要专心种植好农产品就行,很多其他的工作可以都由合作社来完成。事实上,通过上述的多阶段的服务,康喜莱合作社的社员不仅在技术的指导下,产品有所提升,年收益增加,在农业劳动方面所承担的任务量也有所减轻,因此获得不少农户的好评。企业家思维再造传统农业记者手记初见李广彬,只看长相,他就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再普通不过。但再交流下去,我发现,他完全不同于大多数人对农业、农民的认知。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前,各类地方范围的荣誉李广彬早已见识过不少,接受媒体采访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在例行介绍外,他流露出的对农业的感情很是动人。而我印象更深的还有他在农业领域的企业家思维。在他身上,一般人认知里的农民形象与企业家形象融为一体。他一开口,这种反差显得更为明显。于是我知道我受锢于自己先入为主的定见过深了。听着他对合作社运营方方面面的分析,种植、收购、出口,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这无疑是一个企业家在阐述自己的商业计划。这是一个农村中走出来的又不同于传统乡镇民营企业出身的企业家。他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当代经济学原理、知识,自学了大量管理、经济、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注重从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换言之,他在用现代企业家的思维再造传统农业。和李广彬幼年时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农业尤其是广东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但他也很早就认识到,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生产外,还有更多的因素在土地之外。
这个认识的得来来自于他下海创业初期遇到的挫折。遇挫之后,他从未停止过关于市场、管理的思考。埋头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丰年滞销、物贱伤农的过往案例历历在目。要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李广彬认为。这也是他现在的角色。
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他正在用企业家的思维,再造传统农业。凭借准确充分的市场分析,他为区域农业确定种植作物;通过建立大储量冷藏仓库,整个区域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加强;通过对农业大局势的判断,内销转出口,如今产品行销国外。
“眼界开阔了,不会再只盯着以前那一亩三分地了”,李广彬说,以企业运营的思维经营农业,今后的目标是开拓更大的海外市场,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