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致富花开幸福来——珙县上罗镇代家村“代家经验”观察

2015-05-15 10:48:06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农村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梅花香自苦寒来。珙县上罗镇代家村原本属于毫无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偏远小山村,在历经10多年的艰苦奋斗后,终于走出了贫困落后,建起了花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备、家家户户小洋楼的幸福美丽新村。代家村正成为宜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崛起的明星,“代家经验”正在被人们广为传颂。

“代家经验”的本质是什么?笔者深入观察发现,代家村巨变的动力来自“勇敢闯、顽强拼、齐奋进”的 “代家精神”。

勇敢闯 好支书带着贫瘠山村闯出致富路

十多年前,代家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村子四周环山,山高且陡,难以耕作,十平米土地八分硬石二分薄田,而且距离珙县县城有80公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四分之一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摆在代家人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要么世世代代挨饿守穷,要么抛妻别子外出打工,要么在贫瘠偏远的家乡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2001年,新当选的村支书史进洪27岁,凭着一股书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带领村民选择了最为艰难的第三条路。

1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代家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代家村250户人、已有220户种植花卉苗木、2014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748元,高于宜宾全市农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村民拥有私家轿车及货车30余辆,不仅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还有24户人在县城及宜宾市区购买了商品房。

走进代家村村委会,横挂的标语“时时作示范,处处当先锋,事事我带头”最为激动人心;在办公室里,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杨善洲四张挂画最为抢眼;“只有村民富裕了,支部才算建好了。只有村民服心了,工作才算干好了”的承诺更是让人心暖。事实上,史进洪带领的代家村支部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十年磨一剑。回顾代家村的创业史。史进洪拿出了三件“法宝”—

第一件,是村支书和党员带头闯新路,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想方设法发展致富产业,率先贷款搞黄桷树,顶着家人反对压力,历经三年冷嘲热讽,终于率先致富,带动起全村群众纷纷跟着干。

第二件,是村支部那一堆泛黄的“民情日记”,从史进洪当支书第三天就带领干部走村串户倾听群众呼声,到今天富起来后坚持依旧,民情日记写在了群众心坎上,群众对史进洪真心佩服。

第三件,是代家村活动阵地上的 “四块黑板”,《村务公开栏》、《党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和《专合社公开栏》。十多年来,代家村每月公布一次。

对于代家村的这些 “传家宝”,史进洪总结道,其实就是“代家村”的群众工作法:“最好的群众工作法,就是要让群众心服,只有村民心服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干好了。”

实践出真知。上罗镇党委书记赵文龙认为,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村一级是实施主体,贫困山村不闯只有死路一条,既要敢于闯,还要善于闯,必须依靠好的村支书来带头,做领头雁带着村民“雁阵”闯过风雨、方见彩虹。

顽强拼 代家村好日子是苦出来拼出来的

“有女莫嫁野鸡湾(代家村内一个小地名),三年雨害两年干,落雨三天水打洞,天晴三天吃水难”,既然代家村的贫穷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富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拼基础设施建设。十多年来,代家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肩挑背驮起步,整合资源,先后争取电力、电信、水利、新农村建设、公路、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资金共计500余万元,初步完成了代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拼产业发展。代家村本来没有任何致富产业,但是代家村人“无中生有”拼出了花卉产业。花卉苗木产业并不能马上见效益,代家村人抱定恒心终于等到了“真金白银”。

走进如今的代家村,婉转的鸟语,花开的声音,处处洋溢着生机,黄桷绿、玉兰白、紫薇粉、桂花红,让人流连忘返,一派产业与新村完美相融的田园美景。

—代家村有耕地3966亩,近3000亩都是种植的花卉苗木,村民的房前屋后更是栽满了花,种满了树,这些花和树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村支部融入企业带农户、融入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模式,对于连片发展产业,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加大品种的多元化发展。

—村内建设了一个规范化、现代化的花卉科技培育示范基地,对花苗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培育。

—每到傍晚,村民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来到代家村文化广场观看LED电视,跳着坝坝舞,其乐融融。

今天的代家村人都知道,没有一步一个脚印,一锤子一锤子的硬干,一种恒心拼到底,就没有代家村的今天。

齐奋进 干群拧成一股绳致富奔小康不歇气

“说一千、道一万,凝聚人心是关键。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史进洪认为,发展没有止境,必须带领群众形成一条心,奋进、奋进、再奋进!

产业发展必须在调整中奋进!代家村一直紧盯市场变化和产业规律,创新和拓展致富路径。

—花卉苗木品种在变。行走在4公里的产业路上,可以看到始终求变的踪迹,从最初的黄桷兰,到后来的红叶石兰、紫薇、蔷薇,适销对路总是他们的追求。

—产业链条在变。从单纯的卖花卉苗木,到正在规划建设的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大果红花炼油厂、生姜加工厂等村企即将破壳,再到依托花海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花文化”展览馆、“花卉种植园区”、“紫薇长廊”给人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享受,代家村人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营销方式在变。从传统的靠熟人口口相传,到如今在“中国花木网”上进行网络销售,代家村人的花卉苗木卖到了大上海。

新村面貌必须在破旧立新中奋进!代家村一直想着“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住上城里一样的新社区。在代家村四组,一个能安置29户居民的新村聚居点即将竣工。代家村新村规划正在从蓝图变为实际,村民聚居点就好比城市社区,饮水、排污、卫生保洁、医疗保健、放心超市、事务代办和停车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文明生活。组建由3人组成的保洁队伍,对村内生活垃圾日清日理。依托民兵、村组干部等组建一支保安和迎宾队伍,负责全村的日常管理、巡逻和接待。每天晚上,村民在安装了100盏路灯的村道上散步,在3000平米文化广场上跳坝坝舞,开着私家车畅行在红花绿树之间……

走笔代家村看巨变,看到的不仅是贫瘠荒芜的土地里“无中生有”崛起的花木之村,更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奋发图强、求新求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