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生平通讯员蔡飞
4月19日,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豫东大地。走进夏邑县王集乡陈庄村农开项目区,一幅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平如地毯的麦田与塑料大棚绿白相间,笔直的水泥路与沟渠纵横交错。大棚内,乡亲们正在采摘黄瓜;大棚外,十几辆外地牌照的大卡车一字排开,新鲜的黄瓜已装了满满几大车。这是该县农开项目的一个缩影。
陈庄村是王集乡第一批农开覆盖区,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在外闯荡多年、小有积蓄的村民陈连备和堂兄陈连福经过多方考察,于去年9月投资200万元流转土地340亩,建起了48个塑料大棚,种上了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他们聘请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贾利元作技术指导,仅3个月就取得销售收入130万元,除去土地租金等费用,纯收入达80万元。村里每天有100多名乡亲在这里打工,每人每天工钱50元。他们在创收的同时,也带动了乡亲致富。
年过半百的彭道林也是看到了农开带来的“红利”,萌发了种地致富的念头。他从外地回来,建起了6个高效日光温室,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种植的蔬菜产量高、销量好,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在王集乡,像陈连备、彭道林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不少。后老家村的张志金原来卖种子、化肥,也算是种地的门里汉。2013年,王集乡第二批农开项目覆盖到他们村,规划了道路,修建了桥涵,新打了机井,架上了农电。农开办科技支撑项目实施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深耕、统一喷药、统一回收等优惠政策。张志金流转土地180亩,种植良种小麦、玉米,亩产均超过1200斤,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今年,他买了小汽车,新建了小洋楼,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专业户。“这样的好政策,这样的好条件,以前做梦也不敢想啊。咱种地人的好日子来了!”张志金高兴地说。
王集乡党委书记郝桂芝这样告诉记者说:“自2013年以来,全乡5.7万亩耕地,农开项目已覆盖3万亩,新打机井399眼,修复旧井154眼,机井配套553眼,建桥涵334座,新修水泥路23公里、渣石路32公里,疏通沟渠63公里,创建两个高标准粮田万亩方,农开项目区给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夏邑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已涉及8个乡镇,覆盖14.7万亩土地,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