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江西创新“金融扶贫” 助力百万贫困户致富

2015-04-20 09:04:05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南昌)  作者:SystemMaster

主持人的话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精准扶贫。江西先人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尤其是借助金融的力量,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发展活力,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资金驱动力。

精准的“金融扶贫”,正在改变着江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副行长张智富:探索破解贫困户抵押担保难题

作为著名革命老区,分布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扶贫主战场的江西,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扶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战役,金融系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4月19日,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副行长张智富说,全省金融系统心系民生,谋定而动,开展了系列探索实践。

为策应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上升国家战略规划,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牵头赣、湘两省贫困地区建立了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协调联动机制,并制定出台《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实施细则》和《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规划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消除“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市场机制失灵问题,力争经过3-5年努力,使片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

2014年以来,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省创新推出了“财政惠农信贷通”,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紧跟辖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形势,适时开展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农村抵质押物担保体系;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覆盖面和普惠度,进一步向县域农村延伸触角,更多地支持返乡农民工、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创业就业。

张智富说,相较于一般客户,贫困户的抵押担保难这一根本顽疾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个难题,该行和相关部门合作推出了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将贫困户拧成一股绳,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机制。

此外,通过设立担保基金,撬动合作银行发放贷款,并对逾期未能追偿的贷款履行代偿职能,合理分担银行信贷风险,提高了贫困户的融资可得性。在一些先行试点地区,比如吉安县、石城县等地还引入了农业保险、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风险分担和奖补措施。

“我们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贫困地区法人金融机构予以倾斜,适当提高其合意贷款;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张智富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通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和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政策,择优支持扶贫工作贡献大、效率高的金融机构,以激励其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金融支持。在此带动下,2014年全省25个贫困县贷款增长20.77%,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1.95个百分点。

实践的经验正在不断累积,但现实的形势依然严峻。张智富说,我省还有119.68万贫困户,其中因缺资金致贫的有24.82万户,占总数的20.74%,“这部分的人群是我们的重点紧盯对象,我们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加大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的耦合性,构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副主任涂俊伟:吸纳金融资本参与和支持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找准贫“根”困“源”后,关键还在“对症下药”。省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涂俊伟说,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我省以改革扶贫开发方式为途径,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为动力,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将“改革、创新”贯穿到全省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确立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江西特色、江西品牌。

涂俊伟说,省扶贫和移民办坚持改革创新的扶贫工作理念,联合财政与金融部门创新扶贫工作模式,积极吸纳金融资本参与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金融系统不仅在定点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表率作用,而且深度参与到大量扶贫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为扶贫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014年,我省四部门联合推动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试点,明确了“政府部门主导、财政担保(贴息),人民银行政策支持、涉农银行积极参与”的金融扶贫工作模式,以解决贫困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顽疾。

日前,省扶贫和移民办又与省农业厅联合印发《关于创新模式提高产业扶贫成效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特困片区县和水库移民大县中选择27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按1∶8比例放大贷款,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扶贫和移民产业的投入。

省扶贫和移民办还积极与省农信社、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协商研究“金融扶贫”事宜。2014年6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印发《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方案》,首次将“金融扶贫”的范围从产业扶贫拓展至公益扶贫领域,我省成为全国公益性扶贫贷款唯一的试点省份。

“实践证明,江西依据本地省情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成效显著。”涂俊伟介绍说,2014年,我省完成减贫70万人的目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片区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重点扶贫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6.9%、16%和15.8%,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但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我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时,涂俊伟副主任感到任重道远。

他表示,今后,我省将继续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扶贫开发,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联合金融部门共同探索和实践“金融扶贫”的新路子,加大力度引入金融资本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实现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五年决战同步小康”奋斗目标继续努力。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孔发龙:助贫困人群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截至2014年末,我省贫困地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37家,比年初增加20家;服务网点1717家,比年初增加43家。这些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又以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居多,这也是我省“金融扶贫”的一支主力军。

据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孔发龙介绍,截至3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047亿元,其中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贷款余额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余额30多亿元,支持弱势群体贷款余额70亿元。

“近年来,我们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不断满足贫困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以普惠金融为扶贫增收的路径,实现有效金融减贫和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了一条适合江西农村扶贫的金融支撑道路。”孔发龙说。

首先,从普惠金融的视角来推动“金融扶贫”,让贫困人群得到更多的小额贷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为他们提供参与经济建设的平等机会,促进其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减贫、自我脱贫的发展。

其次,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同时,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金融服务。

此外,通过降息、贴息、减免规费等措施,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发展减轻融资负担。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累计为贫困地区下岗人员、农户、小微企业节省利息支出3.6亿元,为贷款客户节省房产抵押评估费90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贴息贷款89亿元。

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和移民地区发展,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扶贫作用,全省农村信用社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努力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的特色信贷产品,不断创新适应贫困人群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抵押等融资担保方式。

去年下半年,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与省扶贫办合作,组织开展全省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工作,专门推出面向贫困户、移民户及其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产业扶贫信贷产品。

目前,已经累计发放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近5000万元。

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刘德林:扶贫攻坚要加快消除“金融扶贫”盲点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包袱等原因,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状况依然突出,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作为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的主战场,赣州主动融入全省扶贫开发战略,积极参与赣湘扶贫省际联动,构建起了一系列金融扶贫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了金融政策与市场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刘德林说,2014年初,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工作会召开,赣州市扶贫办、金融机构与部分企业签署了扶贫开发贷款合作协议,这标志着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工作正式启动。

刘德林说,在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罗霄山片区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已在赣州落地生根,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4年,赣州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恢复和升级金融分支机构12个,新增农村金融服务网点9个,基本实现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全年共办理片区再贴现、再贷款近14亿元,同比增长162%。

此外,自2012年9月以来,赣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罗霄山片区累计发放4.58亿元土坯房改造贷款,支持18230户农户改善了住房条件。

针对金融扶贫开发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兴国县、石城县创新开展了“金福通”精准扶贫工作试点。每个县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划出4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银行按不低于8倍的放大比例对在册贫困人员给予每户最高5万元的优惠贷款精准扶持。

刘德林认为,赣州金融扶贫开发工作虽然进展良好,但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后,金融扶贫开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继续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支持金融机构立足扶贫开发,延伸服务半径,加大乡镇网点布设,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开展流动金融服务,提升贫困区域金融服务水平,要加快消除金融扶贫的服务盲点。

“我们要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支持油茶、脐橙、禽畜水产、红色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种植产业、特色养殖产业和特色服务业发展,对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扶贫。”刘德林说,同时还要继续支持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福通”、“财政惠农信贷通”等新型金融扶贫工程,加快推进以农民财产权利抵押贷款方式创新推广,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金融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致富辐射带动作用。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