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全南“乌鳞鱼王”的科技致富路

2015-04-16 10:07:25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中华倒刺鲃俗称乌鳞鱼,属鲤科,其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是长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特有的名优鱼类之一,有“长江鱼中之王”的美称。然而,这种鱼却很难人工繁殖。日前,当听说全南县社迳乡塔下村有位叫邓汝根的农民,不但攻克了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的难题,每年还可人工繁殖中华倒刺鲃鱼苗100万尾时,笔者慕名前去采访了这位“乌鳞鱼王”。

“这里街上卖的鱼,基本上来自我家的鱼塘!”笔者在社迳乡圩镇上见到了正在卖鱼的邓汝根,听他聊起了“养鱼经”。

“当初,就觉得养鱼能赚钱,能让家里生活好一点,没想到现在做成了产业。”今年67岁的邓汝根说,他和鱼打交道已有30多年了。起初,主要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规模也不大。邓汝根告诉笔者,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手段,养殖场一直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生产状态,发展缓慢。“产量不高,效益较差,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挣不到几个钱”。

为了掌握过硬的养鱼技术,邓汝根从家庭开支中挤出钱来买鱼类养殖书、参加培训班、前往外地请教专家等。那时,邓汝根几乎整天在围着鱼转:白天割草喂鱼、管理鱼塘,或是在养殖培训班上;晚上就在房里钻研养鱼技术。就这样,几年后,邓汝根的养殖业逐步走上正轨,养鱼规模从起初的三四亩增加到近10亩,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鱼达人。

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邓汝根无意间发现了当地一种俗称乌鳞的鱼,生长快、不易染病,且肉质鲜美,价格远高于普通鱼类。后得知,这种鱼学名叫做中华倒刺鲃,适宜水质清新的水域养殖,但人工繁殖却很困难。前几年,邓汝根一直都是从河道里采集鱼苗,再进行人工养殖。可时间一长,他发现在河里采集鱼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野生的中华倒刺鲃数量也在逐年下降。

“这么好的鱼,要是没了怪可惜的。”眼看着河里的野生中华倒刺鲃鱼苗越来越少,邓汝根有了人工繁殖中华倒刺鲃的念头。2005年,邓汝根下定决心研究人工繁殖中华倒刺鲃技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工繁殖中华倒刺鲃在全市还从未有过先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实验。那时的邓汝根四处奔走,上门向水产养殖专家等虚心请教。

付出就有回报。历时3年,邓汝根最终在县乡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经过认真探索和科技攻关,用池塘培育获得性成熟的刺鲃亲鱼,使用鲤鱼脑垂体加常用催产剂,终于在2008年成功繁殖出了中华倒刺鲃。

邓汝根人工繁殖中华倒刺鲃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周边不少养殖户闻讯而来购买中华倒刺鲃的鱼苗。每年,邓汝根光中华倒刺鲃鱼苗就可卖100多万尾,销售范围除了全乡、全县,还覆盖到了赣州的龙南县、安远县和广东省始兴县、连平县等地。此外,他每年还要卖出近10万尾中华倒刺鲃成鱼,每公斤最高售价达60元。“一个月9个圩日,我都在圩镇上卖鱼,各种鱼一天能卖出100多公斤。”邓汝根笑着说,每逢圩日,他就和老伴一起摆摊卖鱼,他家的鱼从来不愁卖。

如今,邓汝根的渔业养殖基地已经扩大到20多亩,一年的收入有30余万元。住上小洋房、用上热水器、开着小轿车……邓汝根家已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周边村民看到邓汝根养鱼的效益好,纷纷向他学习养殖技术,不少渔业合作社也聘请他为技术顾问。在他的带动下,全乡已有16户农户加入了鱼苗繁殖和养鱼业。目前,邓汝根还通过与该县大吉山镇秋湖农业开发合作社签订良种繁殖场扩建合作协议,成功将中华倒刺鲃鱼苗繁殖由原有年产65万尾增至100万尾。

“今年鱼塘面积还要增加5亩,准备繁育中华倒刺鲃鱼苗120多万尾。”邓汝根说,眼下,又到了中华倒刺鲃的繁育季节,他要带领小儿子大干一场。他想利用国家好政策,扩大渔业养殖规模,把产业做强、做大,做个名副其实的“乌鳞鱼王”。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