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傍晚,聂远生转悠到村里的集中育秧基地,眼看嫩绿的秧苗茁壮成长,心情格外舒畅。“我家种35亩田可省心了。购买农资、水稻育秧、生产管理,全部交给了大南山合作社托管。每天只管忙自己的木工活儿,妻子也每天进厂上班了。”
如今,上高县野市乡有502户农民像聂远生一样,将耕地交给大南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有了“田保姆”服务,他们种田进厂两不误,迈上了稳稳的增收路。大南山土地托管模式,因为给乡亲提供社会化服务,保证了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赢得了大伙的点赞。
新方式释放农村劳动力
连山村汪家组村民罗和平告诉记者,他家25亩水田都交给合作社打理:“托管后,增收路子宽了。一是规模生产节支增粮,一年多卖了5000多元;二是妻子到了木材加工厂当工人,年收入2.6万元;三是合作社聘我当管理员,年工资1.5万元。扣除上交合作社每亩175元服务费等,一年实际增收近4万块钱。”
大南山合作社2013年2月成立以来,野市乡连山、南村、新塘3个行政村的502户农民以土地托管方式入社,参社率98.6%,托管面积4100亩。
“稻田托管后,社员只需每亩交175元服务费(含早晚稻农资成本、植保等生产管理,栽、割除外),一年为社员降低农资成本30多万元,每亩增收160多元。”连山村党支部书记、大南山合作社理事长冷伟华说,更重要的是,土地托管释放了大量劳动力。连山村970人就有260名中青年劳动力进工厂、做工匠。“每个村小组留4个劳力就够了”。
野市乡副乡长周桦介绍:“这3个行政村,有649人常年在县工业园上班,其中大南山入社农民占了80%。土地托管,让他们‘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
困境中闯出来的托管路
大南山的土地托管,是现实困境逼出的一条新路。
2012年底,冷伟华任连山村支部书记时,村级集体经济负债。他还发现,家乡人均耕地面积2亩多,虽离县工业园不远,但农民“打工顾不上种田、种田耽误挣钱、转租或撂荒又不甘心”,种田、务工无法兼顾。
“当时我想,能不能像管理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帮农民来管理这些土地,既帮农民增收,也增加村集体收入。”冷伟华说,走访200农户之后,一个以连山村40%,南村、新塘村、晶升米业各20%的股份,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的大南山合作社成立了,选出了18名理事会成员。没想到,合作社成立3个月后,就有502户村民入社。
大南山让社员放心当“甩手掌柜”,强化技术培训、生产管理。聘请了53名入社农民任专职管理员。每3人为一组,负责300亩稻田农技管理、农机操作等生产流程。为解决规模化生产所需,合作社采取入股融资、独立核算的方式,购进了1台植保机、8台联合收割机,还投资202万元购置了16套稻谷烘干设备,对外营业,合作社与社员共同受益。下一步,将购进插秧机,完善托管链。
社员罗军华说:“把田交给合作社打理,放心!”为了这句“放心”,18名理事会成员真正“亏”了:这2年合作社起步阶段,他们都放弃了工资。“只要乡亲增收了,就值”。
稳稳托起乡亲的致富梦
冷伟华没想到,不经意间,自己闯出了一条规模经营的希望之路。
“它解决了两类人的后顾之忧:一是离乡不愿离土的外出务工者;二是无力种田的孤老和残疾人。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村。”周桦道。
敢想、敢闯、敢干,大南山托起了乡亲的致富梦。目前,合作社正努力延长产业链,做响大米品牌。建起了2000亩绿色大米基地,办了加工厂,1.5万公斤绿色大米的零售价达到每公斤14元。有机稻的种植也在规划中。
产业多元化发展也有成效。去年,承包700亩水面养殖罗非鱼,合作社、社员分别占20%和80%的股份,与福建一家加工厂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合作社承诺今年每亩水面增收1000元。此外,10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建立。
“经过两年多实践,社员的观念变了,资金问题也不大。一听说入股融资,积极性都很高。加上合作社还有服务费、项目扶持、烘干营业等收益。”冷伟华实话实说,当前最缺的,就是懂市场营销的人才。
上高县农业局局长胡周文说:“县乡都很支持大南山合作社,在项目申报、人员培训、园田化改造等方面都倾向他们。大南山的做法,值得复制和推广。”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