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综述
在广袤的农村,春潮涌动的山野之间,一条条通村公路萦绕梁峁,一座座便民桥梁跃河而过,为偏僻沉寂的山村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梁峁交错、沟壑纵横,交通欠发达的地方来说,群众对路的渴望也许比任何地方都要强烈。多年来,群众盼修路,盼致富,盼走出山沟沟的想法日益迫切。
人民群众的期盼,正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之一。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709公里,行政村通畅比率达到57.3%,总投资5.31亿元。2014年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1669公里,行政村通畅比率达到68.2%,总投资14.18亿元。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而且使农副特产、旅游资源等得到有效开发,有力拉动了我市的经济发展。
“行路难”将成为过去
我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这里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用下,“陇东大地”被割裂成一块一块,这也成为了阻碍交通发展的屏障。“以前从小南沟乡到南湫乡,必须返回到国道211,然后绕行,仅单趟就多出了3个小时的车程,小南沟乡到南湫乡的柏油路通后,就能省三分之二的时间。”环县客运公司的李师傅说。
正宁县国有林场护林员王师傅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往山上运东西只能靠农用车。现在路通了,能用大卡车往山上拉东西,既方便,也节约了时间。”
对于过去的路,村民更是戏称“老远能看见你,就是到不了你跟前”。路通了,对于这些“山里人”来说,就意味着文明、开放和脱贫致富的希望来了。
我市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农村通村公路不通畅问题。为此,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3年大会战,1年大扫尾”交通扶贫攻坚战活动。今年,作为全市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将计划完成3173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规模之大、投资之大前所未有。同时,2016年实现新建通村公路717公里,行政村通畅比率达到100%。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4年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从此,我市将彻底告别“行路难”的历史。
加快进度更要保证质量交通扶贫大会战是规模数量的大会战,是技术能力的大会战,是质量效益的大会战,是资金运作的大会战。打好交通扶贫大会战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挖掘即有潜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处理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今年,我市在交通扶贫攻坚行动上早部署、早安排、早动手,简化程序,加快进度。1月7日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原则上要求今年的建设任务必须完成。而前期工作已于2月底前全面完成,3月上旬完成施工准备并开工建设,7月中旬完成任务的60%,11月底全部完成。
正宁县山河镇王阁村新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在3月15日已开始施工,是我市最早开工的农村公路项目之一。“这比往年早了整整一个月。”正宁县交通局局长杨小军说,他们起步早、动手快,早一天完工群众就能早一天享受通村公路带来的便捷。
农村公路建设加快进度固然重要,但是保证质量是一切公路建设的前提。为此,我市落实市交通运输局联县领导责任制,强化督导推动。各县(区)交通局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资金调度负总责,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六项制度”,即投资概预算审批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审计验收制、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每一个项目都要挂牌公示,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强化督导压茬推进
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我市将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确保年度计划任务全面完成。
为了保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的顺利进行,市交通部门加大建设项目动态督查力度,在全面督导联系县区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县区整体工作,联县领导扑下身子,进驻工地,驻点蹲守,带着干、催着干、逼着干,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此外,市交通运输局还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评价进展,分析原因,寻找差距,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推进进度。任务完不成或滞后,还将对县区和联县领导进行问责。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昔日偏远乡村的路通了,班车开进了村子,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农资运到了地头,农村公路的建设将给山沟里的村庄带来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记者 李楠)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