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兰亭镇谢家坞村村民余百林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呆在村里一年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田地出租有钱赚,又能在出租的田里‘上班’,这钱是一年比一年多,都快赶上年轻人赚的工资了。”余百林笑着说,村里有个好书记,就不愁腰包鼓不起来。
余百林说的“好书记”指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陈志芳。自从他上任以来,村里不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致富的步伐也加快了。“我们都说要带村民过上好日子,但只有让村民真正富起来,才能让他们信任我们。”陈志芳说。
在谢家坞村,有一处数百亩的果园,里面种满了冬枣、蓝莓、水蜜桃,被村里称为“花果山”。但在以前,这里却是一片闲置土地。2008年,陈志芳发现,随着村民出村入企打工,村里闲置的土地开始增多。为此,他想到了土地流转,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冬枣,从而带领村民致富。
“冬枣产量大,而且绍兴种植户不多,更适合开发采摘游。”陈志芳说,2009年,村里开展了土地流转,种植了500亩左右的冬枣,并成立了谢家坞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实施分红:全村310户入股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份,以每股400元的保底标准为股东分红,并在产生利润后,股东可享受40%的收益分红。
然而,陈志芳发现,村干部“兼职”当果农,不但不够专业,而且村里还需要每年投入巨资搞配套设施,这笔账有些划不来。为此,他又想到了“借鸡生蛋”的办法。
2013年,谢家坞村把冬枣园承包给了一家专业的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村民获得收益的方式也进一步完善:村民不再享受分红,但每亩土地每年能收到的租金达到2000多元,而且每隔三年有一定幅度的递增。不仅如此,留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有了工作岗位,拿上了“工资”。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乐意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发展公司,谢家坞村建起了700亩左右的鲜果园,钢筋大棚、机耕路、灌溉渠等一大批配套设施相继建成,便利了村民,还不需要村里花费一分钱。陈志芳还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了果树培育技术。
就在谢家坞村果园名气越来越大的同时,陈志芳又通过盘活村里的闲置厂房,建起了黄酒酒库,每年因此能为村里增加收入40多万元。他还给村里的10多户家庭工业户作个人贷款担保,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壮大。
村里有钱了,惠民实事工程一项接着一项地开展:不但建起了森林生态公园,村民们还喝上了小舜江自来水。富起来的村民在村里的支持下,还成立了舞蹈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文体队伍,有了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里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能领到840元补贴,80周岁以上的老人年底还能收到一个“大红包”。另外,每年底,村干部都会在全村摸排困难群众,确定人员名单后,通过现金救助、送实物等方式慰问这些弱势群体。“去年我们摸排了6户困难户,每户发放了2000元慰问金。”陈志芳说。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