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奏响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最强音
宁县推进整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先朝阳 杨强
中国甘肃网4月7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 连日来,不管是在宁县的城乡街道,还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干部群众沐浴着早来的春暖,铆足了劲,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扶真贫、真扶贫及脱贫致富”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口中的热词。
“习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饱含了对革命老区深切的牵挂和关怀,让我们深受鼓舞、干劲倍增。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党中央对老区发展的殷切期望,宁县将紧盯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战略目标,紧扣发展新任务,围绕落实双联行动‘六大任务’,近抓基础、中抓产业、远抓智力,精准施策,持续加力,促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融合联动,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县委书记马斌如是说。
“老庄村位于子午岭边缘,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苗木产业、舍饲养殖、全膜玉米种植,找准产业扶贫这条路子,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当听到总书记心系老区,探讨脱贫致富的出路时,正在山上带领群众发展苗林产业的宁县老庄村党支部书记唐贵员畅谈自己对村子发展的想法。
3月23日,当记者再次步入金村乡老庄村,这个宁县曾经最贫困的地方,一条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盘山小路是村子里800多口人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瓜果难运出、有病难求医,被村民自称为“孤岛村”的地方时,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房屋,五保家园、卫生服务室、图书室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全村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像老庄村一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湘乐镇的樊湾村、早胜镇的樊村、焦村乡的西沟村等80多个村子。县扶贫办主任赵渊扳着手指给记者介绍起来。在赵渊的带领下,我们对宁县这些贫困村的变迁进行了全面了解。
贫困地区“贫”的原因大都差不多,但出路“困”在哪里?2013年初,宁县抢抓被纳入六盘山贫困片区的重要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着这些问题,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群众民主投票自主选择发展项目等办法,让村民自选发展最急切、致富最管用的脱贫项目1466个,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3589条。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论证,该县积极探索“整区域开发、整区域治理”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变“点”式的整村推进为“片”式的整区域扶贫开发。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区域基础特征相同、产业发展条件相近的原则,提出了“一线两园四区”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布局、抓点带面、抱团发展、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把“三山四川”涉及的贫困乡村全部纳入整区域开发范围,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宅”综合治理,重点围绕苹果、草畜、瓜菜三大产业,打破“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格局,围绕区域特点,引导产业进行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据统计,2001年至201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9元增加到5466.9元,年均增长252.3元,解决了24.6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引入整区域、连片扶贫开发模式让老区干部群众不仅收获了破解贫困的路径和方法,更让我们在扶贫开发观念、思路上来了个大转型。”盘克镇党委书记张晓荣提起这种变“点”为“线”,连“线”成“片”的整区域扶贫开展的思路赞不绝口。
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破题,聚焦发力,铺开脱贫致富道路。宁县把贫困地区道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来抓,以全面提升乡道、村道四通八达为目标,以打通断头路、联网路、产业路和提升公路通达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贫困乡村公路改造工程,优先建设“扶贫路”、连通“产业路”、实施“民心路”、构建“联网路”、铺筑“小康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路网结构,提升了通畅通行能力,全县累计新修村组道路726.2公里柏油路(水泥路)276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由31.1%提高到了42.4%。同时,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扶贫理念,紧扣农村安全饮水、电力电网改造和群众居住工程,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力破解贫困村发展难点问题。全县新建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23处,铺设自来水管线149.9公里,完成10千伏线路58.65公里、0.4千伏线路95公里、低电压瓶颈治理村(组)19个,户表改造2235户,完成三相动力通电村(组)30个,实施农电网改造工程100公里,并按照节约土地、相对集中的原则,遵循“群众自愿、政府协调、讲求实效”的方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94户。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这些靠天吃水、住土窑、走泥路的山沟人,如今也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崭新生活!”说到移民后的感受,湘乐镇莲池村安子组41岁农民耿兴民笑靥如花,他的体会是:“给贫困群众指引发展出路,提升致富能力,比给点救济款强多了。”
让粮农变果农、牧民、菜农和林农是宁县扶贫工作的又一“点睛”之笔。这个县按照短期抓养殖、瓜菜,长期抓苹果、苗林,积极推广两个“30+1”养羊、“211”养牛、“5+1”发展苹果等产业发展模式,在塬面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川区发展设施瓜菜产业,边稍林缘发展苗林、养殖产业,走出了贫困乡村扶贫产业由“弱”变“强”,扶贫力量由“寡”变“众”,群众增收渠道由“窄”变“广”的产业扶贫攻坚新路子。全县栽植苹果总面积达到42.7万亩,建成贮藏、加工、运销企业29家,组建果业合作组织70个,全县从事苹果生产人员达到8.4万人,人均收入1060元,占农民收入的24.7%。目前建成了宁州肉用种羊场,带动千只以上规模羊场52个,发展养羊专业村112个,培育规模户2.46万户,羊饲养量达到93万只,实现产值6.8亿元,人均1350元。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营销组织化”的思路,发展“两川”设施瓜菜基地、“三线”高原夏菜和“四塬”无公害西瓜,全年种植瓜菜农民5.3万人,瓜菜人均纯收入960元。培育推广了合作社、苗木协会组织经营,林地流转大户经营,群众自主经营三种宜林荒山苗林培育模式,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协会26个,林苗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总产值2300万元,占农民收入的1.1%。
为破解贫困地区发展无资金的“困局”,宁县以金融信贷项目为依托,把财政资金与金融信贷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金融信贷资金在扶贫攻坚中的助推作用,有力地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良平乡赵家村是一个靠养羊发展起来的村子,在金融扶贫行动中,宁县在这个村重点扶持发展羊产业,先后为村里25户群众发放养殖专项扶贫贷款50万元,使全村羊存栏达到1604只,仅此一项为该村创收320万元。说起金融资金参与扶贫的好处,赵家村村民李兴发深有感触,以前贷款需要跑七八次银行,自从村里有了互助协会,不出村就贷了5万元,买了45只肉羊,明年底不仅能还上5万元的贷款还能多收入3万多元。
在金融信贷项目的投放上,宁县按照精准定位、分类施策的原则,采取财政注入为主、入社群众缴纳会员费为辅的筹资方式,成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探索出了“一带三”“一带四”“一带N”等发展模式。至目前,累计发展村级互助协会130个,搭底资金3927万元,先后为1694户贫困户筹措发展资金2565万元,扶持发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7个。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时,县委副书记、县长侯昌明说:“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今后我县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奋斗目标,我们将在继续探索推行‘143’技术到户培训机制、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从水电配套、道路建设、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创建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规划,计划通过‘三年集中攻坚、一年扫尾完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全面统筹发展。”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