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标题:干群携手拔穷根 大山深处留真情——陇南市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纪实
走进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山村,新修的道路上,人来车往,很是热闹;新改造的房屋,在刚吐新绿的树枝映衬下,如画一般。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男女老幼休闲娱乐,笑语连连。
春潮涌动的田野里,除了忙于耕作的农民外,还多了许多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但帮春耕、传技术,还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让贫困山乡处处如沐春风。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我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现在不论是省城的干部,还是偏僻乡村的农民,都亲切地把这项行动叫双联。
3年来,这项行动在陇南既没有走过场,更没有搞形式,而是形成了加快陇南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让一个个出行不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贫困村,变成道路四通八达、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村容村貌整洁的新农村。
3年来,这项行动不仅受到陇南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和称赞,而且成为各级干部了解民情、转变作风、锻炼意志、提升能力的大熔炉。
3年来,在各级双联单位的真帮实扶下,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6.52万人,减少贫困村476个,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3%下降到26%,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4元,较2011年增长53.5%。
4万名干部进村入户,用真情和汗水编织的联系网,铺展到了大山深处。
一
陇南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2年以前,全市贫困人口130.47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837.52万人的15.58%,贫困发生率53.21%,居全省第一;全市3201个行政村中,贫困村有232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4%,居全省贫困村的26.5%。陇南是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全市九县(区)整体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面对如此大的贫困面,扶贫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怎样才能让祖祖辈辈“穷怕了”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怎样才能使陇南和全省其他市州一道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多年来,这一直是陇南历届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绕不过去的话题和工作重点。
2012年初,全省开展的双联行动如春雷在陇南山乡炸响。伴着滚滚春雷,霏霏细雨滋润着山川、田野,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陇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把双联行动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作为转变干部作风最重要的平台,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得力抓手,号召动员1445个省市县乡单位、4万名双联干部,联系2970个行政村、8.5万户贫困户。
省领导来了,党员干部来了,省外的企业来了,大山里、深沟处,结穷亲、谋富路,双联行动如清风吹拂着陇南大地,让这里的花更艳、果更实。
“这次行动,作为省内贫困面最大的陇南是最大的受益者,虽然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但我们将满怀感恩之情,树立机遇意识,不折不扣率先全面抓好落实。”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为认真推动双联行动顺利开展,陇南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行动”,在每个关键时期和重要节点,市委都要通过召开专门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形成了双联行动热度不降、力度不减、持续发力、深入推进的工作局面。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按照“下得去、蹲得住、走得勤、说得来、想得实、做得好”的工作要求,陇南开展了践行“三严三实”、争做为民务实清廉“六个模范”和对照贫困贫苦、锻炼党性党风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基层,真诚联系群众、真心帮助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正转变作风。
陇南市高度重视督查考核,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每半年开展一次考评。对督查中发现的领导不重视、措施不落实、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单位,进行约谈和通报,限期整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表彰。对工作表现优异、实绩突出的双联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年度考评为一般或较差等次的,实行一票否决,单位当年不得评先选优,干部不得提拔任用。同时,对双联单位年度帮扶任务,在新闻媒体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针对“联村联户”两项任务不平衡的实际,陇南市专题研究部署了干部联户工作,要求干部联户要做到“三个一”,即:帮助联系户制定一个增收计划、培养一名致富能手、形成一个稳定增收渠道,明确提出了宣传政策法制、帮助增收致富、解决困难问题和培育新型农民等4个方面12项具体任务,并对驻村入户时间、联系形式、工作纪律和考核评价等做了明确规定。
二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
3年来,4万名干部进农村、入农家、下田间,讲政策、拉家常、听民意、出点子,帮助贫困户谋发展思路、调农业结构、夯发展基础、育致富产业。一件件饱含真情的实事,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激发着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为集中力量破解扶贫攻坚短板问题,根据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的实际,陇南市提出了“联要联到大山深处、帮要帮到最困难群众”的要求。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的80个乡镇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实行市级领导、县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联系包抓特困片区,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联系4个藏族群众聚居区,调整加强了特困片区822个特困村的帮扶力量。先后整合扶贫、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道路、农业产业发展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35.3亿元,聚力推进整片区、整流域攻坚,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
宕昌县达铺镇召藏村、成县二郎乡严河村、武都区汉林乡唐坪村、礼县永坪乡九图村、徽县麻沿乡郭川村、康县王坝乡青林沟村、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文县天池乡天池村、西和县洛峪镇黎湾村、成县鸡峰镇草滩村、文县中庙乡化坪村等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蝶变成村美、人富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同时,陇南把扶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有机结合,高标准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1249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县级美丽乡村30个,为全省创造了经验和做法。
踏着一路花香,记者来到成县鸡峰镇草滩村,一条条环山通村水泥路,在一株株盛开的桃花和一排排新栽的竹子、樱花等行道树的装扮下显得格外漂亮,村里群众有的正忙着培育幼苗,有的在新建房屋、有的则在淘宝网上卖本地特产……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通过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4G网络居然也进驻了草滩村。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4G网路由器,坐在家中就可利用手机、电脑、网络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发展电子商务销售自家产的土蜂蜜、散养土鸡、土鸡蛋、核桃等农产品。
“这3年,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挑水吃变成了自来水进村入户,过去倒垃圾、堆放杂物、没有人管的空地竟成了干净、时尚的文化广场,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说起村子的变化,驻村双联干部林伟科体会很深。
3年来,陇南市坚持把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作为双联行动的着力重点,积极推动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环境改善等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项目建设。全市落实“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整合项目资金52亿多元,兴办实事3.79万件。解决了7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和7248户偏远山区群众的通电问题,完成危房改造5.4万户,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村级综合服务等设施。新修农村公路7000多公里,其中2014年新修3874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三
双联行动中,陇南市始终坚持产业富民导向,把增强“造血”功能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培育产业促增收”活动,要求双联单位帮助联系村培育发展一个优势长效主导产业,创建一个标准化、规模化产业示范基地,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协调落实一个可持续、见效快的发展项目。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052万亩,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同时,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9户、农民合作社4316个。
针对全市核桃产业种植面积大、涉及85%以上贫困农户,但品种不优、效益不高的实际,2014年,陇南市组织1万多名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村,与23.52万名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开展核桃高接换优,完成嫁接核桃486万株,形成了干部下基层“有活干、有话说、有饭吃”的生动局面,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为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成县陈院镇天梁村,在核桃生态示范园内,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和市县双联干部,正在指导农民进行核桃树综合管理,开展嫁接、修剪、防病、施肥,一片忙碌景象。
成县核桃产业中心主任胡继周告诉记者,核桃产业是陇南山区群众的当家产业,双联行动开展以来,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县、乡的普通干部,大家带着干粮、工具,跋山涉水到沟里的核桃园搞嫁接。有的干部,为了按标准削好能插进砧木皮的接穗,手被割破了,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劳动;有的干部,一天帮自己的联系户嫁接50多株核桃树,手上磨起了血泡全然不顾;有的干部,为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完成嫁接,住在山里十天半月都不回家……
走出机关大院,和群众一起在核桃园里劳动,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为民办实事、帮民增收入,就是要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只有这样才能用双脚丈量出民情,用双手连接起民心。
3年来,陇南市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内抓特色产业,外抓劳务经济的思路,大力开展务工技能培训,积极创建劳务品牌和基地劳务,加快推进劳务输转由苦力型、分散型、季节型向技能型、集中型、长期型转变。3年全市输转贫困家庭劳动力219.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79.48亿元。
为解决贫困村发展资金短缺难题,陇南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组织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积极帮助群众协调落实金融贷款。在双联行动的引导下,陇南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级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率先在全省发放了第一笔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3年来,全市新增涉农贷款118.75万元,截至2014年底,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81.21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79%。
围绕解决农产品“卖难”“贱卖”问题,陇南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截至2014年底,全市开办网店5923个,山区群众网销农特产品实现收入7.71亿元,不仅把群众的农产品卖了出去,而且卖上了好价钱,真正“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培育出了在全省叫得响、省外有影响的“陇南双联电子商务”品牌。
为了打造特色亮点工作,创建双联工作品牌,双联单位在两当县探索出了“保民生、促‘三农’”行动,建立了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全面组织开展了涉农项目和惠农支农资金摸排梳理及涉农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公平公开公正落实,确保涉农项目的投入和运行安全。双联单位在成县探索出了双联行动法律直通车服务活动,建立了律师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进村入户服务联络、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引导和支持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理性文明表达利益诉求,加快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进程。
四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方能感知百姓冷暖;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一项各级干部下基层联系贫困村、贫困户的活动,不仅是造福贫困群众、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平台、了解基层实际的重要窗口。”这是陇南双联干部共同的感受。
在双联行动中,陇南市广大干部通过进农家门、结农家亲、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听农家话、谋农家事、解农家忧,在体察民情、走访民意的过程中,结识了穷亲戚,了解了村情农情,思想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过去,有句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通过双联,这话倒过来了,变成了‘穷在深山有远亲’。”说这话的是成县苏元乡水坝村村民曹江红。
水坝村,由于村子处在偏僻的大山里,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要说外面的人,就是本县的人,知道这个村的人也不多。如今,通过双联,村里有了市里的“亲戚”。
双联行动开始后,市委办联系水坝村,只要有时间,市委办的双联干部就会到村里开展双联工作。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大家有什么话,都会直接说出来。
“我们还加了市委领导的微信,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通过微信询问。”曹江红说。
市委办的干部则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和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武都区佛崖乡杨家山村是地处干旱半山上的贫困村。过去,村里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山下,遇到雨雪天气很不好走。村里的房屋都很破旧,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农闲时间,大家也没个像样的活动场所。
自从市政府办联系杨家山村以后,在双联干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扶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杨家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了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翻建亮化了房屋,架起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文化广场。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帮扶干部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和综合管理,使群众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没有双联干部的心血,就没有我们杨家山村的今天。”见到来村里参观考察的人,村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说起帮扶干部吃过的苦,看得见的功劳。
村子变漂亮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双联干部说:“双联工作是面镜子,我们帮扶的事情越实和群众的关系就越密切、下沉基层就越深、分析问题就越透彻、帮扶措施就越有针对性。”
“80后”的李挺是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以前对农村不了解,驻村开展双联工作以来,她了解了村情,学会了如何开展群众工作。
她在驻村感言中写道:作为双联干部,下乡驻村,或许不能解决贫困山村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我们的到来,给乡亲们增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有我们的帮扶规划,有贫困群众被点燃的梦想和激情,一定会让村子变得越来越美,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细雨霏霏润乡村,春雷乍响已有声。联村方知爬山苦,入户才能察民情。俯首问道心意满,挥臂引路壮志诚。愿做儿女问诸事,甘为父老铺路人。”武都区玉皇乡驻乡指导员王仕海道出了这样的感受。
双联是春风,让昔日沉寂的村庄迸发活力;双联是星火,燃起山乡群众新的梦想;双联是春雨,用文化浸润着群众的心田。
在陇南,双联行动的思路不断拓宽,内涵层次不断丰富,工作深入有效扎实开展。通过乡村舞台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通过推动落实强基固本措施,让大山深处的一个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走进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大小巷道全部被硬化,路面平整,环境整洁。在村子中央,文化广场大气磅礴,一到晚上,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歌声阵阵,有跳广场舞的,有拉二胡唱戏的,呈现出一派祥和、欢乐的氛围。
“这3年,村里的变化,不光是村容村貌,还有群众的思想观念。”村党支部副书记成杨贵介绍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新修了文化广场和戏台,村上办过农民运动会、花儿演唱比赛,每天晚上,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就到文化广场跳舞。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为丰富群众生活,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双联单位干部帮助各个联系村制定和完善公共设施管护制度等村规民约,积极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四新竞赛”等评选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了以“生活美、环境美、村风美、心灵美、和谐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农户”创评活动。以“五问、四不、六评、三个一”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以“一台(乡村舞台)、一堂(道德讲堂)、一桌(文明餐桌)、一榜(好人榜)、一墙(文化墙)、一队(志愿服务队或村民互助队)为抓手,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双联行动牵线搭桥,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投资2600万元,在成县陈院镇梁楼建成了双联企业甘肃民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机硅水溶长效系列肥、防污闪涂料等产品。
“我们公司将把社会责任和工业反哺农业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公司不带走利润的一分钱,优先吸纳梁楼村村民就业,力争梁楼村一年一大变,三年一巨变,把梁楼村打造成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新农村。”对帮扶村的未来,甘肃民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张晓明信心十足。
为了实现对贫困村的有效帮扶,进一步激发贫困村的内生动力,陇南市通过“五个结合”,即把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与转变机关作风相结合、与做好群众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基层建设相结合、与维护农村稳定相结合,与推动转型跨越相结合。始终把双联行动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得力的抓手与实施“433”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双联的内涵,提升发展水平。
五
3年来,通过双联行动夯实了基层组织,先锋引领作用得到发挥。陇南市先后投入4亿多元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和便民服务网点,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建立了以村级党组织为主、党员预警到户的灾害预警联防网络,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时,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的本色,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在全市推行了“3+5”服务群众工作法,即在乡镇落实“民情直访、民意直通、民事直办”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在村级推行“事前公告、定事合议、事定承诺、事中监督、事后评议”议事决策制度,拓宽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加强了基层民主管理。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推选7774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占村干部总数的35.3%,每年支持100名年轻优秀村干部在陇南农村干部专修学校参加学历教育。针对农村党员入口不严、出口不畅的问题,开展了以“公推选优、教育净化、评议退出”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工作,其中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被中组部列入全国试点。针对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坚持分类施治,从严整顿,通过诫勉谈话、组织调整、选派第一书记、落实帮扶项目,对444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整顿,一大批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成县抛沙镇东罗村由后进变先进,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打造特色亮点工作,创建双联工作品牌。双联单位在两当县探索出了“保民生、促三农”行动,建立了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全面组织开展了涉农项目和惠农支农资金摸排梳理及涉农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公平公开公正落实,确保涉农项目的投入和运行安全。
双联单位在成县探索出了双联行动法律直通车服务活动,建立了律师服务所和基层司法所进村入户服务联络、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引导和支持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理性文明表达利益诉求,加快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进程。
“3年来,看到党员干部抛家舍业,住在村里,扑下身子带着我们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有奔头,更没理由不动起来、不富起来。”西和县石堡乡祁家村村民祁大各的话代表了陇南群众的心声。
3年的双联实践证明,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群众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对山大沟深、经济薄弱的陇南来说,最好的出路无疑只有一个字:干。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只会耽误时间、错过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落实,才能让富民强市的蓝图变为现实。“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双联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
陇南双联行动充分证明,对于认准了的事,群众欢迎的事,就要放手干,大力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绩,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对老百姓有益,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双联行动中,陇南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不仅学会了替群众想、说群众话、办群众事,而且探索出了许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这说明,只有让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经风沐雨、强筋健骨、增长才干,才能不断提高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真正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陇南的双联成果表明,扎根群众,基业才能长青;根植人民,宏图方可大展。陇南广大党员干部把百姓冷暖挂在心间,把民生疾苦记在心头,真心为民办实事、解忧难,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为民富民的进程中,已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这力量必将驱走山区群众贫困的影子,推动陇南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 麦豆责任编辑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