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台子镇老百姓又开始议论王国明了,话里话外透着那么一点点羡慕的意思。
先来听听大伙怎么说:“不知道得投多少钱,赚得也不能少。”、“咱们能不能也跟着整,听说要求挺严格的。”、“问问他缺不缺人手,干点儿活挣点儿钱也行。”
这个退伍兵王国明又出啥幺蛾子了,惹得人们“评说”不断。
仔细打听,是这么回事儿。
高台子镇要搞个棚室双孢菇项目,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中轴项目”。这个项目可不一般,就说用料吧,随处可见的秸秆加上牛粪、鸡粪等一起发酵,用这个发酵料种蘑菇。照目前的规划,一年可消化一万多吨秸秆,以后的秋季,高台子可以少为焚烧秸秆闹心了。
再说这双孢菇的销售,南方几个省市的人特别认,就好这一口,原因就是味道好、营养高。另外,由于气候原因,南北方的种植季节正好互补。如此一来,销售自然不是大问题。
“好东西谁都愿意吃,咱本地人吃好了,就不往别地方卖了。”王国明开起了玩笑。
“现阶段,也不是谁要种都可以,必须得勤快、精心的人。我们打算让各村干部先试,成功了再大面积推。”主管高台子棚室发展的镇武装部部长孙公江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组建双孢菇生产合作社,已有35户棚室大户提出了申请。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生产双孢菇的废料是上好的有机肥,撒进大棚,效果嘎嘎地。
这些与王国明啥关系?他要带头干,除了投资建发酵隧道、标准化厂房、制菌车间等等,关键是要把路子趟开,从生产到销售,从技术到服务。
其实,王国明就是打样的、带头的,将来种植的大头儿还是当地的老百姓,所以人们的羡慕是多余的,想参与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
这是第二次成为“谈资”,那么第一次呢?
要说第一次引起人们的议论,那还是2011年。当时高台子的棚室经济刚刚起步,“战略方针”是以点带面,个人先带头示范,见到效果,再大面积铺开。招数就是“见了兔子再撒鹰”。
谁来当这个“出头鸟”?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王国明“抢”到了这个机会。
搞棚室,政府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不是领导拍脑门决定的。是要把它当成重点产业、长远产业加以规划和扶持的。
如此,在选址时,一大片好地被划成了棚室小区。地有了,镇政府给提供了舞台,铺开了毯子,至于能跳什么舞,能翻多大的跟头,接下来就看王国明的了。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不简单,迎头的难题是钱。怎么解决?好在王国明背后有“财团”支持,一下子给拿出了700多万元。
地、钱都有了,还等啥啊。干吧。头一年,100多栋棚子噌噌噌盖起来了。种啥?咋种?对于退伍回乡、从未爬过地垄沟的王国明来说,等于“大姑娘上轿”。
头一年,赔了100多万元。对于这个结果,王国明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懵门”,不懂技术、不懂管理,特别是细节方面没有把握好。
王国明举例说明,埋葡萄苗时,就靠人工干,费钱效率还不高。后来他到辽宁“取经”,人家用的是机器,又快又省钱。租机器,运回来干,活儿完事一算账,省了一半还多。
现在说,王国明认为头一年的钱没白赔,买到了经验,买到了门道儿。
第二年,棚室数量增加到200多栋,“满腹经验”的王国明却感觉轻松了,“甩手掌柜”当得有滋有味,而且效益还增加了。
这两年,王国明的棚室“雪球”越滚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好,不仅本地畅销,而且还卖到了俄罗斯。
卖得好,效益好。问他怎么做到的?王国明的方法其实挺简单:根据市场变化而定。
简单说两件事儿,一个是种葱,王国明特意到河北的大葱主产地走了一趟,得知那里的种植面积照往年大面积缩水,回来后果断“扩面”。虽然很多人反对,但王国明坚持“独裁”了一回。年底,葱价摆在那,大家都服了。
另一个是有一年种板蓝根,看着往年诱人的价格,很多人建议他多种点儿。王国明没表态,而是四处转悠,“溜达”一圈回来,不但不增反而减了。这一次,秋天的板蓝根价格又给王国明“长了脸”。
“搞棚室,不是种出东西就能赚钱,有时候丰产并不意味着丰收,所以必须有冷库。”认识到这一点,王国明在2013年投资600多万元建了保鲜库。
有了保鲜库,王国明在种植品种选择上,也“配合”耐储存的。这一下,不怕卖不出去,错季销售价格还高。
这边,王国明风风火火地干着,那边,一直在等待、观望的老百姓们也上了手。这几年,高台子的棚室经济大步向前。
正因为王国明在棚室上干出了成绩,这一次,高台子镇发展双孢菇产业,带头的任务又落到他头上。
用秸秆做成发酵料种蘑菇,生产蘑菇后的废料变成有机肥料铺进棚室,这是一个链条,也可以说是一个循环,转化的是能量,带来的是钱途和前途。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