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厝“停泊”在小溪边
闽侯县竹岐乡上塅自然村曾是民国时期闽侯地区著名的水上集市,最繁华的时候每天有五六百人在此进行商品贸易。
村庄的小溪边有一座老厝,因外形像一艘轮船而被当地人称为“轮船厝”,由乡绅岳世钦在1937年出资建造,曾是民国时期的“高档会所”。老厝旁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村里数一数二的砖混房,紧挨着砖混房是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徽式复古建筑,它们的主人分别是岳世钦的儿子岳其寿和孙子岳孝伟。
这三座建筑不仅见证着农村80年的发展变化,还诉说着岳家祖孙三代不变的故乡情怀:民国时期,岳世钦打造闽侯地区第一家水力发电厂,免费为乡亲供电;改革开放初期,岳其寿勤劳致富,不忘为家乡建寺庙捐款;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岳孝伟经商成功回归故乡,开发乡村游,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祖孙三代盖的房
都是“标志性建筑”
昨日,记者驱车前往上塅自然村。得知记者来采访轮船厝,村民自豪地说,春节期间不少游客已经慕名前来参观。
村民带着记者绕过一座民国时期的老宅,来到位于小溪边的轮船厝。
轮船厝是砖木石混合结构的双层房屋,只有位于尾部的木门这一个入口。记者从木门进入,发现厝内设计非常精巧,整个空间按照轮船造型规划,分为船尾、船身、船头三个部分。
船身是轮船厝的主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临近船头的地方有一个深逾一米的池子,足够容纳一名成年人,以前轮船厝的主人常在这里泡澡解乏。池子外侧设有两个出水口,设计成鲤鱼的形状,放水时犹如“鲤鱼吐水”,池旁还有设计精美的洗手槽。上层是喝茶休憩的大厅,非常宽敞,左右墙壁上的八扇木制窗户可以随意上下移动,保证充足的阳光照进来。
村民告诉记者,轮船厝的主人岳世钦是民国时期上塅地区有名的乡绅,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担任地方保安团的团长,交游广阔,经常有社会贤达前来拜访,他会带这些人到轮船厝中一起泡汤、喝茶、聊天。“当时这里是著名的‘高档会所’,接待过很多达官显贵。”村民说。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岳家的三座建筑是上塅自然村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建筑。轮船厝旁有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两层砖混房,占地面积二三百平方米。“这是上塅自然村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建筑。”村民告诉记者,当时岳世钦的儿子岳其寿通过刻苦钻研,成为村里第一个开拖拉机能手。紧挨着砖混房的是岳世钦的孙子岳孝伟去年修建的一座复古建筑,外观是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式风格。“之所以建成徽式风格,就是希望给村里增加一个景观。”岳孝伟说。
当地的首座徽式建筑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参观
热心公益事业
建水电厂免费供电
岳家祖孙三代修建的三座建筑固然精美巧妙,但是真正让这些建筑名传千里的是岳家人回报故乡的情怀。
民国时期,上塅地区是闽侯重要的水上物资集散码头,岳世钦的父亲岳元存洞察到商机,常年跑船经商,还曾到香港等地从事对外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资本。致富后的岳元存不忘回报家乡,经常牵头出资帮助家乡盖学校、修道路。
受到父亲的熏陶,岳世钦也非常重视家乡的公益事业。在修建轮船厝的1937年5月,他用积蓄购买了发电机和水车,安装在轮船厝旁,白天用来碾米,晚上免费给周边20多户商家供电。据了解,这是闽侯县第一家水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约5000千瓦时。有了这家水力发电厂,上塅村的繁华由白天延伸到了夜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夜市。除了免费供电,岳世钦还经常帮助祥谦、尚干等附近乡村的村民。抗日战争时期,岳世钦带领地方部队在今天的洪山桥一带和日军血战,击溃了日军。
可以活动的窗板,遍览屋外风景
建设生态农庄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改革开放初期,岳世钦的儿子岳其寿经常带头集资帮村里建寺庙。
改革开放后,岳世钦的孙子岳孝伟离开农村,到城市闯荡,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产。“这几年,党中央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也应该回归家乡,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岳孝伟说。
岳孝伟告诉记者,近几年闽侯县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打算对金水湖上游到竹岐村一带的村庄进行美丽乡村景观改造。“这是农村发展非常好的机遇。我们村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像这样保存较为完好的轮船厝,全省仅有两座。村里还有不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宋朝儒学大师北山先生之墓、宋朝佛塔亭、1500米凉山岩登山道、云雾环绕的皇伞岩等。游客还可以来村里采摘蔬果,品尝土鸡土鸭。”岳孝伟说,他和五六名企业家已经在村里投资建设生态农庄,“现在就可以带动村民就业,我们农庄有约20名工人,月收入在3000元~6000元。”
对于轮船厝,岳孝伟打算参考专家的意见进行修缮,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开发,希望可以让更多的现代人感受到民国时期独有的风情,“如果能够重现当年水上集市的繁华景象,那就更好了”。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