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安顺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绿色产业带,植绿家园的同时也带富了乡亲,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关岭自治县板贵乡农户任时超谈到去年的收成时,脸上笑开了花。“我家种了10多亩花椒,毛收入3万多元。15亩火龙果,平均亩产3000多斤左右,毛收入也有20多万元。” 对于任时超这位板贵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家乡的荒山上“九分石头一分土”恶劣生态环境是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而通过石漠化治理,披上绿装的石山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还成了乡亲们“绿色银行”。 在安顺,除了板贵乡,还有许许多多的乡村,正在演绎着从石山变“金山”的传奇。 2008年,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种下了30亩金刺梨,由此拉开了金刺梨致富的序幕。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下,大坝村的2000多亩土和荒山全部种上刺梨。为了赶上全市刺梨发展黄金期,陈大兴又带领村民投入140多万元建起育苗大棚20多个,年出刺梨苗200多万株。如今,大坝村村民收入从5年前的不到2000多元增至8000多元。 2014年,安顺全市金刺梨种植面积15.62万亩,其中进入挂果期面积7.91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4.5万亩。产量达2345.506吨,带动40000农户参与金刺梨种植,实现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将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把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地区作为主战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加快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让政府得绿、农民得利。 目前,安顺已经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干鲜果品基地,总面积近100万亩。 2014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2.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3.24亿元、1.38亿元和8.14亿元。 2014年安顺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市和县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预计将用3年的时间完成县乡村造林105万亩的任务,使安顺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的目标。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