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走进宣汉县庙安乡八庙村,连山成片的脆红李果园让人眼前一亮,连果园之间的采摘道,都是1米左右宽的硬化水泥路。如此景象,让人很难将其与早先那个“骑着摩托当耕田,看到小车当过年,农副产品烂在田”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现在正是脆红李冬管时节,明年开春长势好不好,产量大不大,能增收多少,都看现在的冬管了。”与记者并肩而走,该村村支书姚文太一边查看果树情况,一边告诉记者。一旁的三组村民舒宗德说:“这些年党员、干部变化大,尤其是在帮助老百姓致富的产业上,更是尽心尽力。”
昔日:贫困落后的穷山村
村里不通路、产业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过去的八庙村,在整个达州市都是出了名的穷。村子地处海拔900米左右的山区,位于宣汉县与达州市通川区的交界处,有种“两头不讨好”的感觉。加之耕地少、人口多,又没有通村路,全村上下唯一的致富产业只有西瓜,不仅运输不便而且时节性需求强,一旦碰上刮风下雨,老百姓一年到头的辛苦就全部打了水漂。
“那些年除了外出打工,全村老少基本没有啥子好的致富选择。”舒宗德告诉记者,早些年自己和同村的十几户村民一起,到福建、广东等地打工,月薪基本能在六七千元上下,对于返乡就业的事重来就没想过。
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听取了群众呼声,下了决心要修路致富。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打路基、牵头跑资金……经过20个月连续奋战,建成泥结碎石路25公里,村民们终于有了一条出村的道路。
今朝: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村民放心跟着干
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意识差,村“两委”班子能力弱,这是省委组织部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时发现的问题之一,也是我省不少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当中反映出的真实情况。
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八庙村里。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党员打响了一场战天斗地的致富战。
为了提升能力,帮助老百姓致富,他们在缺技术、少耕地、无资金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山区村特点,几乎把能种的果树品种种了个遍。虽然失败多于成功,但他们也在摸索中找准了方向—发展脆红李产业。“我们村是2005年开始由党员带头示范种植脆红李,后来再逐步推广。”党员黄孝权告诉记者,原因是当时整个达州地区,乃至重庆一些临近县市都没有脆红李产业,这给了该村很好地发展机会。
但对于失败了很多次的群众来说,又要再尝试一个新品种,尤其是一个连市场前景都不清晰的品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2008年起姚文太发动了51名党员和8个党小组,每个党员带动2至3户村民,每个党小组负责联系一个村组,“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党小组就是一个致富堡垒”,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
舒宗德缺乏技术,不懂管理,党员黄孝权就手把手地教;舒宗华想种植但没有苗子,姚文太就背着一筐筐新嫁接好的苗子送到他家门口……这样的例子在八庙村还有很多。开会在农家院坝、服务在田间地头,党员干部用真心、实际行动去一心为民服务,最终感动了群众,赢得了信任。
如今,八庙村发展了脆红李1500亩,2014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等到2017年,果树进入丰产期,我种的400多株都挂果,预计纯收入能有十七八万元,这也是为啥子我现在不出去打工了的原因。”舒宗德乐呵呵地说。一旁的舒宗华则是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说道:“现在的党员干部,能力强,服务群众意识高,不再是拖拖散散的了,他们带头示范得好,我也就大胆地跟着干,今后也不再出去打工了!”
评一评
锻造一支过硬的队伍
庙安乡八庙村四组村民舒宗华:党员干部带头带得好,真心为我们老百姓着想,这样的党组织值得我们老百姓的拥护。
庙安乡党委书记李海达:
八庙村村支部人员和党员们的真心为民服务,起到了助农增收、示范引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山区贫困村如何脱贫致富提供了样板经验。
宣汉县委组织部部长罗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选优带头人、锻造过硬队伍、提升服务水平,这也是八庙村华丽脱变的核心所在。
说两句
找准路子做好示范
山区村大多耕地少、林地多,村民搞种养业大多也是依山就势。同时,不少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 “差不多就行”、“可以了”的思想突出,也导致群众致富增收难。而八庙村的例子却告诉我们,山区村只要找准了路子,村干部、党员真心为民服务,通过实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干部、党员、群众的三方合力,就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