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陈兴春:一心为民 老百姓致富带头人

2015-01-05 10:29:38  来源:大公网  作者:

在位于延津县城西3公里处小潭乡,流传过一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故事说的主人公便是10年前,在小潭乡担任乡党委书记的陈兴春,敢于担当,一心为民,成了老百姓心中的致富带头人。

小潭乡全乡3.6万人口,耕地面积3.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10年前,也就是2004年该乡财政收入已经175万元,完全跻身于小康乡镇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9元,财政收入比1999年增加45个百分点。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以农业为主且欠发达的内陆乡镇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群众都说他们有一个好领导!他就是陈兴春。

打造本土胡萝卜特色经济

1995年1月,陈兴春出任小潭乡党委书记。当时的小潭乡乡机关大院房屋破旧不堪,办公室里更是外面下雨屋里湿,上面停雨屋里滴,雨过天晴屋里充满霉气。乡政府连一辆吉普车都没有,干部教师的工资9个月未发,群众上访告状不断,瘫痪村占全乡的2/3。农业无特色,工业无后劲,党建无典型,在全县是出了名的三类乡。

小潭乡如何崛起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陈兴春身上,他在上任后先给班子成员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干部,就是干字当头。只有踏踏实实地干,才能带领群众致富,使蓝图变成现实。”

接着他又阐述工作思路:要想求发展,必须在土地和区域优势上做文章。也就是以市场为先导,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品质为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建“绿色基地、科技园区、工贸城镇、文明村户”。小潭乡离县城只有3公里,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如何使一个农业乡迈上强乡的台阶,利用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这个问题一直是陈兴春思索的问题。

陈兴春带领一班人在抓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同时,把发展高效、集约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经多方奔走,引进了“郑参一号”、“日本黑田五寸参”、“日本黑田七寸参”等新品种,于1996年建成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1997年组建了延津县保健食品酱菜加工公司,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生产链条。

经过3年的努力拼搏,小潭乡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1999年,小潭乡通过了新乡市小康验收组的验收,获得了“小康乡”荣誉称号。2000年,陈兴春积极争取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5万元,对该乡郑滑公路的1万亩耕地实施了开发治理。

2001年,他们又利用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00万元对胡萝卜种植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全部进行了整修和完善,并建成了2万亩无公害胡萝卜生产基地。在扩大名优特新胡萝卜种植面积和引进新品种的基础上,小潭乡积极做好萝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小潭乡于2002年组建了新乡市潭参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胡萝卜种植协会和科技协会的作用,又兴办起了延津县保健食品厂、香园酱菜厂、绿神酱菜厂和胡萝卜醋厂。

小潭乡于2003年3月份通过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验收,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标志认证。后来,他们又投资40万元建成了胡萝卜批发市场,当时是豫北地区最大的胡萝卜销售集散地。

加大对外融资 扩大招商引腾飞

为加大融资力度,当时的小潭乡积极吸引外资到该乡投资,实行以情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的政策,工作中坚持“为投资者服务,让投资者盈利”和“企业就是上帝”的宗旨,并且严禁各职能部门到企业乱检查,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宽松环境。

他们还组织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职能部门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经贸洽谈会和项目推介会,扩大对外宣传,开展网络招商。对在该乡落户的外地企业,实行定期回访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营造“家”的环境。

几年来,该乡累计引进外资1.2亿元,争取上级无偿资金8000多万元。引进项目包括: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亨通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威兰组织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的东信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的富锦棉纺加工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的铁艺加工有限公司和延大柳编公司等等。2004年,该乡又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资金440万元,对北部延胙公路两侧的1万亩耕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开发治理。通过连年的开发治理,小潭乡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面积达全乡总面积的93%,全乡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为振兴当时小潭乡的经济,陈兴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跑了多少路,谁也说不清。如今,人们只记得是他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一心一意服务当地百姓

小潭乡三面环绕县城,是县城的西大门,但境内地势低洼,延津县的4条重要河道(文岩渠、文定渠、文岩主支渠、古良排)交叉纵横穿越全乡。每到汛期,防汛抢险工作就是该乡的重要任务。

自陈兴春到小潭乡任党委书记以来,小潭乡遭受了3次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1996年9月的特大洪水,造成文定渠、文岩渠两处决口,他带领乡机关干部坚持在抢险一线,经过全乡干群五天五夜的努力终于把决口堵住,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2000年7月9日,古良排与文定渠接口处发生洪水决堤,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跳入水中指挥堵口。因水势较猛,他被打翻在水中,水、泥、沙灌满了口、耳、鼻,造成了暂时昏迷。清醒后,未经任何治疗,他又继续指挥抗洪抢险。

18个昼夜未下抢险一线,他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病情,以致病情恶化,出现鼻喉红肿疼痛,耳鸣失聪等症状。由于亲临一线参加抗洪抢险,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发生病变,后虽经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最终成为渗出性中耳炎(双)和混合性耳聋(双)。

当地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到,当时在抗洪抢险期间,陈兴春儿子出车祸住院,牙齿掉了8颗,面部被撞得血肉模糊,一只胳膊摔断。接到电话,他强忍内心的悲痛,继续带领大家进行抢险,也没顾上去看一眼。在此期间,岳母又病逝,他只在下葬时拜祭了一下,没有送坟尽孝就又赶到了抢险一线,妻子委屈得直掉眼泪。

他的儿子考大学,成绩上线了,想让父亲帮着联系一个理想的院校,可当儿子满怀希望去抢险一线找到他时,他告诉儿子:“你自己的事情,你看着办好了,实在不行,听天由命吧,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去管你的事。”儿子为这事怨恨他好长时间。

一个人只要是一心想着人民的利益,不为一己之私而待人处事,就能够问心无愧。艰难的农村生活造就了陈兴春坚韧自信、乐观开朗的性格。他正派做事、清白做人,时时处处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在乡政府,职工有过错的时候或者贻误了领导交办的事,他会毫不留情地数落你,绝不和你打马虎眼儿,你可以和他据理相争,而不必担心他会使用整人的“阴招”。陈兴春对职工严格要求,对自己也不例外。每天,当职工带着匆匆的脚步提前半个小时上班时,他已经开始布置工作。如果他没有外出的公务,随时都可以在办公室找到他。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记不清有多少个星期天,他都是在办公室里加班度过的。

为官一任,富民一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兴春在小潭乡工作近10年,使小潭经济步入了快车道,各项事业在全县排行都是前几名。

在小潭乡的那些时日里,陈兴春带领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苦苦拼搏,干出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小潭乡,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乡40%以上的农民住进了楼房,大小企业近30家,出现了许多经济红人和大老板。

几多奉献,几多收获,陈兴春先后荣获“市优秀共产党员”、“党建先进工作者”、“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县杰出贡献者”等称号。在荣誉面前,他从不骄傲自满。在他的心中,只有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一位在乡镇奔波了近20年的乡党委书记,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