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武汉炉房村炸山卖石30年致贫 转办旅游10年后致富

2014-12-26 10:35:47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

炉房村的“餐饮一条街”,所有的餐馆都是统一的明清仿古建筑。

村民李开英种的荔浦芋头。

下班回家途中,杨大婶拿着一个烤熟的红薯,边走边吃。见到武汉晚报记者,杨大婶爽快地打招呼:“要不要掰一半尝尝啊?这可是我们自己在山上种的,纯绿色的哦。”

杨大婶是蔡甸区永安街炉房村的村民。因为村里办起了旅游,她成了景区内的“上班族”,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就业,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这让她觉得日子过得很惬意。

炉房村在蔡甸区乃至整个武汉市都小有名气,不同的是,十年前,名气源于炸山卖石头;现在,名气是因为村办旅游。

村子就是一个大景区

从永安街出发,沿山路拐两个弯,就到了炉房村地界。一进炉房村,就看见一排正在建设中的仿古建筑。村民说,这是今年村里引进的大型旅游项目“桃花源”,明年3月就可以开园。

走进村子不远,就是炉房村最早开发的景点“大好河山”。这个景点是2004年村里决定停止炸山采石的成果。

村民杨军喜欢每天早晚沿着大好河山景区的山路溜达一圈。他说,这里是修养身心的好去处,看着随季节变换而改变的山景,听着时不时传来的鸟叫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行走在这里,真的很舒服。

杨大婶回忆,2004年以前,村里到处都是灰蒙蒙一片,炸山发出的沉闷轰鸣声让人心烦,村里的路也被大卡车压得坑坑洼洼。有时候采石场工人因事故遇难,家属嚎啕大哭、办丧事的哀乐听着让人瘆得慌。“那时有力气的都外出打工了,剩下我们动不了的,不得不留在村里成天吃灰,村里经常是咳成一片。”

村支书黄华东介绍,炉房村全村版图面积260万平方米,辖10个村民小组,村民298户1480人。炸山卖石头时,全村采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基本上能开采的地方全部成了采石场。放炮开山采石的炸药,对十多户居民的房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让村民们怨声载道。村民杨小双原本是一名采石工人,因为污染而患上尘肺病。尘肺病难以治愈,杨小双现在靠吃药维持,平时在村里或景区打点小工维持生活。杨小双说:“现在情况好多了,至少不担心没钱买药,而且环境好了,病情不至于恶化。”

2004年以后,村里停了采石场,开始复绿、修路,到如今,虽然被炸掉的山头无法恢复,但是村子里却已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杨大婶说:“我老公在景区做管理工作,我在景区茶楼上班,利用景区空闲的地方,栽上一些红薯,经常有游客来掐红薯尖、挖红薯,也能额外增加点收入。”杨大婶虽然已经55岁了,但看起来和四十出头一样,她说这得益于在景区工作,空气好,吃的也是绿色食品,“我这是纯天然的保养。”她哈哈大笑。

靠一亩芋头盖楼房

炉房村的九真山风景区,是开发的第二个景点。

民间传说,有九位仙女曾在此开炉炼丹,丹成后飞升而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九位仙女,就在山顶建起了九真宫。九真山是江汉平原第一高山,主峰海拔高度276米,九真山森林公园于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村支部书记黄华东说,2004年以前,村集体靠出租采石场,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但现在搞旅游,村集体的年收入已经超过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66岁的村民毛华平种了一亩芋头,芋头品种是从广西荔浦引进的。毛华平说,就这一亩芋头,一年的纯收入最低也有3.5万元,好的时候收入能达到7万元。“我在村里盖了一栋楼房,靠的就是这一亩芋头,而且只用了一年时间,盖房子的钱就攒够了。”

毛华平刚说到这,老伴李开英大声阻止:“你别瞎说,要不然儿子又要找我们要钱了。我们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在上班,这几年老找我们要钱。”

记者打趣道:“你们老两口挣的钱最后还不都是要给儿子的啊。”

“那不一样,自己给他是我们的心意,他主动要就不行。”李开英刚说完,毛华平哈哈大笑:“她说的没错,这几年搭村里办旅游的车,我们老两口收入还不错,在永安街买了一套房子,在蔡甸区买了一套房子,这些都给了儿子。怕他不知足呢……”

毛华平说,他种的芋头在市场上每斤卖7块钱,但在村里的景区每斤只卖5块钱。“儿子告诉我们,游客多的时候,在景区门口卖芋头,一定要比市场上低,这样别人才会舍得买,如果吃了后口感好,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买你们的芋头。现在好多游客主动给我打电话预定芋头,这说明儿子的策略是对的。”

李开英说,以前没开发旅游时,他们家很穷。“家里就一亩水田,再加上两三亩山林。当时家里粮食少,只能在山地上种一些红薯,一年到头除了过年能吃上几斤肉,其他时候基本上没有荤菜。”

夫妻店生意火爆

炉房村依靠旅游建起了餐饮一条街,所有的餐馆都是统一的明清仿古建筑。游客多的时候,30多家餐馆几乎每家都是人满为患。其中生意最好的,当属曾军夫妻开的店。

曾军是80后,2006年以前一直在外打工。说起在外打工,曾军一脸苦笑。“小时候家里穷,初中读完后就没有再上学,家里没事干,只好外出打工,可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能干一些体力活,又累挣钱又少。”在外打工期间,曾军每个月的收入也就2000多块钱,除去生活费,能攒下1000块钱就不错了。

村里发展旅游后,他看到了商机,果断地回家开起了餐馆。

餐馆正式营业后,曾军几乎每天都要咨询顾客,味道如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这位年轻的小老板为人和气,而且菜的口味也在不断改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夫妻俩一天到晚脸上笑呵呵的。

说起和妻子的结合,曾军很感慨,多亏了村里开发旅游。2010年,曾军店里生意特别好,需要人手,这时他想到了以前和他一起在外打工的附近村子的女子,试着约对方过来帮忙,对方很快答应了。一来二去,两人越来越熟,加上有共同的语言,最终结为夫妻。

现在曾军的餐馆平均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他说:“虽然也累,但心里轻松多了,店里的菜,大部分都是本地产的,空闲时还能陪着老婆到景区转转,本村人进去不要钱的哦。”他对未来信心满满:“等明年桃花源景区开园,我们的生意会更好。”

对炉房村的发展,永安街党工委书记宰磊说,中组部两次到炉房村开专题会,说明很认同炉房村的做法,作为基层组织的村委会,当初决定复绿发展旅游很见成效,现在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只要按照正确的思路一直走下去,炉房村的未来会更好。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