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历经挫折,终在网络卖姜致富。今年8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周长奎曾来基地参观考察,并鼓励这位新型农民。10月3日,淘宝中国特色厦门馆馆长罗庆隆先生到基地调研,他的微信发出后,要求合作的信息纷至沓来……11月18日记者采访了丘思沛,了解了他的故事。
丘思沛,长汀县涂坊人,16岁那年初中刚毕业便卷起了铺盖融入打工大潮,在厦门咖啡厅调咖啡,又因个子矮小不够帅气被调到后厨做甜点。在打工期间,他学会了修电梯的技术并取得了资格证书,获得较高的收入。打工,毕竟是为别人卖命,不久,他带着积攒的5000元进入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在水吧的一个角落里开始了自己的咖啡营生。谁知生意正在起色时又遇“非典”,只好离开北京回家乡。他将所剩无几的几个钱购买了一台电脑,死记硬背操作程序,学习打字、上网,在网上认知了大世界。2010年10月,他决定走电商之路。他看准的是农产品,说干就干,一个人的“公司”,自己采购自己打包,自己做客服自己发货,一年下来虽然赚了些钱,但实在累。
在一年多的经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本地的小黄姜备受市场青睐。于是,他舍去了许多繁杂的买卖,专注小黄姜,大量收购并在山边挖了地窖贮存生姜,潜心研究小黄姜的特性,它的生产、贮存和加工领域的技术。当年,他租用了一个小小的包装车间,小黄姜单项销售量达到130万元。由于他的销售量,市场上的小黄姜很快被掏空,菜市场原本每公斤6元左右的小黄姜,零售价飙升到20元!逼得他在2012年的经营计划中添加了种植项目,以满足供货需求。他在新桥镇的廖家村试种生姜50亩,当年的销售量达到300万元。受市场价格的调节,价格高了,刺激了当地农民种植生姜的积极性,给他的收购带来更好的前景,许多农民因此受益。
2013年,他加入了淘宝“聚划算”平台,3天销售生姜达10多万公斤,月营业额超300万元,当年销售量达1600万元,线下销售400万元,销售总量超2000万元!
丘思沛出身农民,现在还是农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新农人。他思考着如何搞深加工、开发姜产品,追求生姜资源价值最大化。去年,初步开发出姜粉、姜膏、姜素、姜花茶和姜丸等16个产品,为了充实货源和提高生姜品质,他不再跑菜市场,今年在新桥的湖口,策武的南坑、郑坊,古城的南岩等生态较好的地方种植生姜400多亩,合作户500多亩。
丘思沛的艰辛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他并不自私,在日前刚刚结束的长汀县新农民职业培训几百人的大会上热情洋溢地把成功经验全部摊出。这样的“分享”调动了当地许多种养大户加入电商的积极性。目前,他的产品从网络零售转入网络批发,产品供不应求,活跃客户达8000人,总客户达10多万人,他只好采取预售模式,已收取300多万元的现金订单。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