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伍老兵,泾县丁家桥镇官庄村湾滩组村民陈达平,学经验、找良方,像“打仗”一样种田。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了当地“种粮大户”;他有颗爱心,知恩图报,时刻为身边困难群众分忧、解难。
1990年,时年20岁的陈达平穿上了军装,离开老家,成了南京军区某部的炮兵。仅有初中文化的陈达平不服输,在3年服役期,先后荣立一次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陈达平被安置在丁桥乡办砖瓦厂。
工作算是稳定,但是收入不高。3年后,陈达平毅然辞去了工作。因为学历低,求职路上处处碰壁。几经周折,他折回到老家,种西瓜、收废品、卖杂货、当工人。一心想跳出“农门”的陈达平道出了心里话:小时候家里穷,兄弟3人仅靠父母种3亩田地过日子,紧紧巴巴,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说,初中毕业后,为家里分担压力就去参军,退伍后卖力干活,仍然没能摆脱贫穷。
“选择种田是偶然的。”陈达平坦言。2006年末,他的不少朋友邀请他来年一起外出务工,还说种地赚不了钱,不如打工,家里田地没人耕种。然而,陈达平则认为,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田地荒芜,人们吃什么?
2007年初,陈达平拿出多年积攒、仅有的1万元,以每亩100元的租金租了当地农户60多亩的农田种粮。当年,他还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一台拖拉机。陈达平一边虚心请教农技员,一边购买农技书自学农技知识。听机械声,他能判断出哪里出了故障;看田间农作物长势,他能够判断出哪出了问题,该如何对症下药。去年底,陈达平购置一台电脑,安装了宽带,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习上网。
付出就会有回报。如今,陈达平拥有水田350亩,各类机械14台,固定资产近百万元。今年45岁的陈达平毫不含蓄地透露,今年净赚20万元。接下来他将承包更多的地,购置更多的农机,做更大的“种植大户”、“农机大户”。他认为: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脱下军装应该继续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抢占更大的商机。
“不管谁家有困难,陈达平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在官庄村,提起陈达平,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致富思源,富而济困。“我有一碗饭,就会分一半给乡亲。我家也穷过,别人帮助过我,我也该帮衬着别人。”陈达平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左邻右舍,在完成自家和种植大户农田作业的同时,还负责全村近一半的农田作业,大多数只收个油费。即使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为贫困家庭进行机收稻谷,并且一分钱也不收。
“这几年多亏了陈总,要不是他,今年,我的稻谷十有八九烂在田里。”今年67岁的村民杨贤玉用手指了指满仓的稻谷。原来,杨大爷子女常年不在家,老伴体弱多病,干不了体力活,家里还有8亩田。陈达平不仅免费帮他耕地、插秧、打农药、施肥植保、收割,最后还用拖拉机将收获的稻谷运送到他家。杨大爷扳着手指算了算,耕地每亩至少100元、插秧每亩140元,收割每亩100元……这一年至少省下了2千元。农忙时,杨大爷也会主动为陈达平帮帮忙。陈达平从不亏待他,按照一年7个月农忙时间,每个月付给杨大爷2千元的薪水。
村里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老人,每到刮风下雨、天气变冷或变热的时候,陈达平都会去查看,看看房子漏不漏、被子薄不薄、身体状况怎么样。每到过节的时候,他还会去嘘寒问暖。像帮助杨贤玉那样,在官庄村,陈达平帮助了15户,每年至少帮助资金3万元。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