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山东】吴国强:一直奔跑在致富路上的创业先锋

2014-12-05 15:31:15  来源:滨州日报  作者:张相安 王延明
忽悠媳妇用嫁妆钱贩海货,贩一趟就顶上百个劳力一天的收入

吴国强是碣石山镇大吴码头村人,今年54岁。1978年中学毕业后,就到村里的集体果园当了会计。1982年春天,吴国强将果园承包下来,辛苦一年一算账,挣了700元,这在当时可算是一大笔钱。这年冬天吴国强结婚,打家具,置办酒席……这笔收入正好够,没让父母出一分钱。
转年开春,这时还不时兴“单干”,村里的壮劳力一般在家里窝着。吴国强不想走老路,忽悠着让媳妇拿出200元嫁妆钱去贩海货。
那个时候,贩海货有三个海堡,岔尖、沙头和旺子岛,其中旺子岛因地处偏远,道路难行,海货最便宜。吴国强就把主要货源地选在了旺子岛。
为了多拉货,他用无缝钢管焊接组装了一辆“加重版”的自行车,可一次性载重100公斤。从家到旺子岛来回是80公里土道,其中15里沙滩道,这沙滩道空车子都不能骑行,何况还拉着海货。那时还没化冻,拉着海货走这泥路,得光着脚丫使劲抓地,在自行车后衣架上拴上绳子挎在肩上,踩着冰茬,连推带拉才能走出来。
其间的辛苦难以言表,可收入也相当可观。吴国强贩来海货,简单分捡以后,串乡叫卖零售,第一次就纯赚了8块钱,买了一个打气筒。第二趟胆子大了,拉得多了一些,挣了40块钱。
“国强卖虾皮挣了40块钱啊!”整个村都轰动了,当时一个壮劳力一天1.2个工分,在一个工好的生产队也就相当于6毛钱。他一次挣的钱就顶上百个劳力的收入。村里的许多小伙子眼馋,也干起了贩海货生意。

创业路上不断尝试,转型一次成功一次,“一天24小时都在挣钱”
1984年,吴国强感觉骑自行车贩海货效率太低,就花了2700元钱托人从高唐县买来一辆柴油三轮车,虽然只有两个档位,但据说是无棣县第一辆三轮车。
换了三轮车以后,吴国强的业务范围从无棣县一下子扩大了到山东省,平度、烟台、禹城、临沂……这些地方都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吴国强脑子活泛,到烟台拉马口鱼,去的时候捎带着卖渔网,来回不空车,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这一年,大吴码头村建起简易的露天电影院,吴国强又买了放映机,白天贩海货,晚上放电影。“那时大家伙儿穷啊,一毛五一张票都嫌贵,只有放《陈真》、《霍元甲》的时候才能卖到两毛一张。”吴国强说。不过,这样一个晚上也能挣二十来块钱。
走南闯北的吴国强头脑越来越灵活。1991年,他在家里建起了馒头房,常年雇着5个人烙大饼、蒸馒头。有人戏称,吴国强一天24小时都在挣钱。
事业大了,三轮车跑烂了三辆,吴国强就买了一辆“130”(一种双排带斗的汽车),鸟枪换了炮。
创业路上,吴国强不断转型,转型一次成功一次,干什么都挣钱,这让他身上的传奇色彩越发浓厚。
“我就是个趟道的,如果我干一个行业挣不到钱,别人就不要再试了,因为没有人比我下得功夫深,比我更能吃苦,比我做得标准更高。”后来总结经验时,吴国强自豪地说。

从发家致富能人到村民眼里的倒霉蛋儿,吴国强成了“反面教材”

1996年,吴国强感觉跑得有点累了,想找个稳定一些的事业干干。正巧这一年,无棣县发动实施枣业二次创业,号召群众大力发展冬枣。他在镇里的扶持下,一下就承包下了村北的200亩盐碱地。这可是一片连草都不长的纯碱场,平时村里人用来扫盐土淹咸菜。
为改造这片盐碱地,吴国强雇大型挖掘机环绕盐碱地挖出了一条长2000米、宽20米、深2.5的人工河,抬地造田160多亩,经过大水压碱、种草养地等一系列改良措施,把这片盐碱地给改造了过来。
1997年,吴国强终于在盐碱地上折腾出一个占地120余亩的冬枣密植园,种植冬枣5000多棵。为此,吴国强一共投进了30多万元,除了把多年积累的家底都用上,还拉了七八万元的“饥荒”。
冬枣结果得三年,吴国强在栽上枣树的第一年就又养了猪。他计划趁枣不结果的时间差,通过养猪收回一些成本。
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吴国强以每头2000多元的价格进了20头优种猪,想通过自繁自育慢慢发展壮大。谁知风云突变,买种猪的时候,市场上猪肉价格8块钱一公斤,等猪开始下崽的时候,一下子降到1.2元,连本都不够。欲哭无泪的吴国强不甘心就此放弃,就去无棣东北部海边打黄蓿菜,买了石头磨自己加工饲料喂猪,以降低成本维持经营。
有一年冬天,母猪下了一窝崽儿,猪圈里太冷,吴国强看着心里不落忍。“虽然猪不挣钱,可也不能眼看着猪崽冻死啊!”于是,吴国强把老母猪和那窝崽一起挪到了他住的正房里,和猪睡在一个房间过了一冬。
“千万别学吴国强那个倒霉蛋,纯烧包啊,把钱扔到刘家洼那个碱场地里,脑子进水了啊。”村里的“明白人”开始拿吴国强当反面典型教育家里人。从发家致富的能人到村民眼里的倒霉蛋儿,强烈的反差让吴国强很受打击。

冬枣园苦熬三年变身“非洲黑人”,创业能人重新站了起来

猪养到第三年,实在坚持不住了,吴国强就把“拱倒了”他的猪全都转了出去,赔了七八万不说,石磨也当搭头白送了人。
这三年,吴国强就像失踪了一样,一年四季就盯在冬枣园里,说来别人不信,他三年竟没赶过一个集,一个是没钱,一个是没空儿。曾经在集贸市场搅动风雨的经济强人,竟然没钱赶集,世事沧桑,令人感叹。
1999年,冬枣开始结果,吴国强终于见到回头钱了。不过,饱经磨难的吴国强不敢大意,一亩园十亩田,冬枣园里的劳动量不是单纯种庄稼所能比的,从剪枝、掰芽、挖坑施肥,为节省成本,他都坚持自己干。
“那个时候也不分白天黑夜,反正饿了吃点东西就接着干,睡醒了就起来,摸着黑也能挖坑。”因长年累月风吹日晒,吴国强又多了一个外号“非洲黑人”。
“村里的一个发小儿,到园子里帮过忙,他看我干的活后说:‘哎呀,你一天干的活儿,我一年也干不了’。”
随着冬枣大面积结果,冬枣价格也非常给力,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吴国强终于熬到苦尽甘来,又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能人。“倒霉蛋儿”的帽子顺势摘下,但“非洲黑人”的帽子一直带着,它注解着吴国强付出的每一滴汗水。
2005年,冬枣价格慢慢回落,市场对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吴国强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子。恰在此时,读农校的儿子毕业了,爷俩就商量着在冬枣树下养鸡。看似傻乎乎的笨鸡,不吃有苦味的枣叶,只挑野菜杂草吃,而且越嫩越喜欢。草不见了,虫子也一扫光,鸡粪又肥了田,吴国强的冬枣品质一年比一年好,连续多年在全县赛枣会上获奖。
一个园子挣两份钱,这让吴国强变得更“贪心”起来。2008年,他与亲戚合作重新发展生猪育肥,还是坚持走自繁自养的路子,现在年可出栏生猪100余头,猪粪也可用来肥田。2010年,他又在枣园沟里撒下了数万尾草鱼苗。2013年,他占尽“地利”的冬枣园被评为“滨州市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也是在这一年,儿子干脆开了一家土特产品专营店,专门销售自家产的冬枣、笨鸡和鸡蛋,下半年又增设了烧烤和笨鸡火锅等项目,吴家挣钱的路子更宽了。
问起下一步打算,吴国强说:“咱这个园子离国家aaa级风景区碣石山不到2000米,我准备建一个集垂钓、冬枣采摘、笨鸡野炊于一体的大型农家乐项目。”

瞧,吴国强致富创业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嘟嘟……”哨声响起,像是战士听到了集结号一般,鸡从枣园四周飞奔过来,不一会儿就汇聚成黑压压的一片,讨好似的围着吹哨子的人转悠。
在枣园中转一转,还有更有意思的,地旁的水沟里养着数万尾草鱼,园东边还圈养着数十头育肥猪。发明这种“树上有枣、树下有鸡、沟中有鱼、圈里有猪”立体种养模式的是刚才那个吹哨子的、枣园的主人吴国强,当地人称他是“一直奔跑在致富路上的创业先锋”。

编辑:张国申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