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关模式种植业养殖业环环相扣
“六月李”在关岭自治县上关镇有近300年种植历史,由于该镇土壤条件和光照条件优越,栽培的“六月李”形态美,入口脆爽,味道甘甜,是深受市场欢迎的无公害绿色果品。2012年,“上关六月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审查、公告,获得了注册证书。
由于果品的品质好,“上关六月李”一直是紧俏货,上关镇场坝村村民郑书林告诉记者,他家的六月李往往还没有成熟就被客人订走,最贵的时候每斤15元,便宜的时候也是4、5元。按照每亩1500公斤,平均每公斤以8元计算,每亩就可收入12000元。
按说这种价格高、品质好的精品水果应该是村民们争着种的经济作物,但事实上,上关镇“六月李”的种植面积一直不算大。“因为很多人觉得一遇到冰雹,李子的收成受影响严重,没有种玉米来的稳当。房前屋后种几棵可以,大面积种就没人愿意。”镇党委书记丰瑞高说。
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村民们的种植观念,提高山坡地的效益。上关镇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镇里在场坝、冬足等村免费发“六月李”的树苗,各家各户凭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报数认领,如果栽种的果树苗成活率超过80%,村民在果树挂果前,就能领取每亩300多元的管护费。
同时,镇里向村民们免费发放牧草种,鼓励大家在李子林里种植牧草,割下来的草既可以自己饲养肉牛,也可以卖给肉牛养殖户。
冬足村村民张金生在12亩六月李林下种植了黑麦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矮,不影响六月李的生长,还可以保水固土肥田、抑制其他杂草的生长,坡地一亩可以收3000斤草,就靠12亩地种的草去年我养了4头牛,净赚了4万多元。”
等到“六月李”进入挂果期,张金生除了养殖肉牛的收入外,还能卖李子挣钱,初步估计,一亩坡地的年纯利近万元,比过去种植玉米高了近15倍。目前,上关镇正在逐步推广这一模式,变荒山为资源,变资源为资产,帮助村民们提高土地效益,增收致富。
朵卜陇模式土地流转金+利润分红“双保险”
农户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种植蔬菜,每年稳收土地租金,种植效益好的话,还有分红。真有那么好的事情吗?没错,得益于当地扶贫工作组的创新扶贫方式,镇宁自治县朵卜陇乡新坝村的村民如今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新坝村是一类贫困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6户1749人,贫困户255户907人。
2014年3月,朵卜陇乡政府根据财政扶贫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部分村民成立了镇宁县焱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并引入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在小屯和沙锅塘村民组,流转276户村民的土地500亩,种植蔬菜。
利用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修建了单体温室育苗大棚、机耕道、输电线路、引水灌溉系统等设施,剩下的44.5万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的资金,“44.5万可用于合作社种苗、化肥、人工成本,但蔬菜销售后,首先要将这44.5万交回乡政府,用于第二年合作社的生产发展上。”乡党委书记骆桂说。
那么,农户究竟能从这个项目中得到什么实惠?“村民收入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每亩每年5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二是在合作社打工收入;三是合作社盈利以后根据出租土地的亩数得到的分红。”骆桂掰着手指算起账。
得到分红的并不只是村民,按照合作社的管理办法,合作社除每年滚动发展资金外,每年产生总利润的80%作为下一年的种植发展资金,剩下的20%的利润,按4:4:2比例与农户和村委分配,即合作社占4成,农户占4成,村委占2成。
通过以上机制,逐步提高村级公益事业的资金,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因失去土地经营权而产生的集体纠纷隐患,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当然比以前种田好,种水稻一年每亩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农民仅是收租的钱就比得上种水稻的,而且合作社效益好了还能分红,可谓是旱涝保收。”村民吴天华笑着说。
记者手记
目前,安顺依托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农业是一个受到资源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严重困扰的产业,在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村基层党委政府如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帮助农民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农民就能得到更多实惠。如上关镇环环相扣,把种养业统到一盘棋上协作发展,再如朵卜陇乡土地流转金、合作社务工工资、利润分红三管齐下,最终的目的都是尽量减少农业发展的风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增加农民收入。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