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8亿就业人口 农林牧渔仍为我国第一大职业

2013-03-27 10:45:49  作者:SystemMaster

【核心阅读】

目前我国有近8亿就业人口,行业分布状况如何?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对职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不同性别在职业上体现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近期完成了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

非农人员数量稳步增加

人社部劳科所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就业人员最集中的职业类别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比重为48%,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重为23%,排名第三位的职业类别是商业服务业人员,所占比重为16%,上述三类职业类别占所有职业就业人口比重的87%,其余职业类别人口约占13%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这一职业门类中,种植业生产人员占绝大比重,达到了94.63%。这种职业分布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行业属性有关,更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传统农业性质以及我国就业结构过多地集中于农村地区所决定的。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有就业人口3.46亿,其中农业就业人口就达到了3.26亿。

过去30多年是非农职业就业稳步增加的30年。在1982年农林牧渔水利生产职业占比高达72%,非农职业中,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在各阶段均呈明显上升势头,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变化幅度不大,总体上是波动性递增。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所占比重则出现了较大的、先降低后增高的波动状态。

课题负责人田大洲表示,通过分析这些现象,今后新的就业模式中可能居于主导地位的职业将是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如果从增速考量,商业、服务业人员增长优势较大。

GDP增长推高非农人员比重

经济发展状况与职业分布呈现怎样的关系?劳科所的研究显示,人均GDP每提高1000元,可使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的比重降低2.2个百分点,会使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所占比重提高近0.3个百分点,使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所占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促进经济增长仍旧是减少农业职业、增加非农职业就业人员的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非农职业的比重增加,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万元,可以促进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比重降低9个百分点,可以使非农职业累计增加9.5个百分点。

对比考察我国各地区的地区总产值与各职业大类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可以发现,各地区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高,各地区非农职业的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当人均GDP超过4万元的时候,该地区的非农职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超过50%

各职业人口步入中年

这份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经济活动人口较多地集中于35—4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约为41%,其次是20—34岁年龄组,所占比重约为33%。按5岁组别年龄组考察,40—45岁年龄组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约14.7%,其次是35—39岁年龄组所占比重为13.7%45—49岁年龄组所占的比重也达到了12.2%

该课题通过计算得出当前我国经济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39.8岁,各职业类别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约为43.5岁,其次是单位负责人为40.4岁,最年轻的职业类别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5.8岁。

与职业就业人员逐步进入中年的趋势不同,单位负责人则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考察1990年至2010年这一时间段,单位负责人平均年龄则从1990年的43岁降低到2010年的40岁。

课题同时测算了各职业类别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状况,结果显示,目前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其中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还不到初中受教育水平。

从各职业人员的性别结构看,男女性别比最大的是第一个职业门类是单位负责人,目前单位负责人中男性占74.9%,女性仅占25.1%,男女比例达到了近300100;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这两大职业门类从业者的男女性别比也分别达到了216100203100

女性比重超过男性的职业门类主要有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等职业人员中,目前男女比重差别不大。

【责任编辑 杨嘉 范蕾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