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陕西佳县林业局获悉,今年(2012年)佳县红枣减产,但产量仍达3亿斤。据采访了解,农户囤枣惜售,认为“辛辛苦苦从田地里打弄回来的枣,想卖个好价钱,但截至目前,市场给的价格很低。”
享誉国内的佳县红枣,缘何造成上述局面?有专家分析,佳县红枣品牌没得到开发,品牌效应没有显现,而红枣产业化程度弱也是个致命的问题。
打枣辛苦农户囤枣惜售
佳县当地人笑称,佳县的收入来源有“一红一白”:其中的“一红”指红枣,“一白”指白云山。据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佳县去年红枣收入9亿元,在佳县GDP中占比近三分之一。但今年佳县红枣却遭遇销售难题,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11月26日下午5时,记者走进距离佳县县城30余公里、号称“千年枣镇”的朱家坬镇朱家坬村。在农户武玉枝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筐筐红枣整整齐齐地排放在一角。
武玉枝介绍说:“跟去年比,今年枣子减产了,收了7400多斤,全在这里了。”但到现在,枣子还一颗都没卖,武玉枝归因于:“打枣太辛苦了,枣价却很低。打枣的时候,要一颗颗地捡起来,有时还要从土疙瘩、石头旮旯里刨出来,几个小时也捡不到一麻袋枣子。”
在农户眼里,枣价不理想,所以产生“惜售”心理。“现在1.2元/斤都没人要。往年这个时候,公路上经常看到大卡车来收枣,最近村头连个三轮都看不到。”武玉枝的妻子无奈地说。而枣子的产量波动大,也是农户产生惜售心理的因素之一。当地有个俗语,即“十有九歉”,就是说十年才会遇上一回丰收。“枣子歉收时候,产量会是正常年份的一半或更少。”武玉枝进而回忆,“最近几年,卖得最好的是前年。2010年产量是13000多斤,收入近5万元。去年是最糟的,枣子产量12000斤,但遇到雨灾,几乎全都霉烂了,四毛一斤就卖了,才卖了几千块。”“前年村里卖十几万元的农户很多,但今年估计上万的都很少。”朱家坬村支书刘忠旺介绍:“今年村里枣子不但减产了很多,而且还卖不上个好价。”
据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佳县红枣面积为78万亩,占陕北红枣市场逾三分之一。去年红枣产量为4.5亿斤,今年(2012年)是3亿斤,目前销售达65%。
务枣一年不如打工一月
武玉枝今年60岁,只有他和妻子在家务农。武玉枝说:“儿女都出去打工,过自己的生活了。”记者随后听到另一个村民说,“只有‘七老八十’的、出不去的,才留在家务枣树。”
据村支书刘忠旺介绍,这种情况在朱家坬村很普遍: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头老太留家务枣。记者采访时发现,农村青年看不上务枣树的理由很简单:打工更赚钱。“一家人出动,打一天枣子,营收也就几百块。而现在外出打工一天的工钱少则150元,多则300元。随随便便干一个月,就是务枣一年的收入。”一位康家港镇的康姓农户对记者说:“而且这还要遇上好年丰收的时候,万一逢灾,枣子可能颗粒无收,一年时间和务工成本就白费了。”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认为,中国务农成本很高,但比较价值却很低,农民拿不到社会平均利润,与此相应的,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是很自然的。
只有老头老太在家务枣?对此,有业内人士质疑,这是否上升到“产业空心化”问题。但霍学喜认为,“这样说不太准确,但若再过十年,或许会存在这个问题。”
说到“比较价值低”的问题,枣价低则是青壮年放弃务枣的又一原因。刘忠旺回忆:“近十年,除了前年枣价高达3元/斤外,其他年份一般在每斤1元-2元,有时甚至只卖每斤几毛钱,这个波动范围基本上十年都没变。”刘忠旺进而说:“这年头,物价什么都在涨,唯有红枣不涨,枣价实际上是跌的。所以好多人都不愿意好好务枣树了,有的农户把自家枣树白白送人,然后自己出去打工了。”
农民收入构成中,红枣收入占比也跟着下降。据朱家坬镇长张如晖介绍,全镇去年人均收入5579元,其中红枣占比由原来的70%甚至更高,降至60%左右。他说:“农民的其他收入大多来自劳务、养殖、种植等。”
产业链短是销售不畅重要原因
据介绍,佳县进支枣业合作社是朱家坬镇最大的合作社,也是该镇最大的初级加工厂。“2009年投资180多万元建成,厂房占地一万平方米,其中有16间烤炉用来生产加工红枣。”合作社总经理郑进支介绍说。记者走进该厂时看到,有工人正在清洗枣子,工具是最传统的铁锨、竹筛等,纯手工操作。烤炉外面满是泥泞。用来储存枣子的库房,则成堆地摞着写有“黄河滩枣”字样的箱子。“那里全装着待售的枣子。”郑进支说。
据刘忠旺介绍,朱家坬村枣子积压很严重,“产量不存在问题,主要是销量跟不上。”
对此,霍学喜认为:“从实用角度的供给看,红枣非必需品,这个市场特性决定了其需求弹性不足。相形之下,红枣下游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困难,产业链很短,甚至没有产业链,也是市场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
据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佳县红枣深加工产品很少。“全县有76个加工企业,其中只有两个深加工企业即加工红酒的企业,而且没有龙头企业。”据记者了解,其中一家深加工企业由于开拓市场不足,采访期间已处于停工阶段。
“若每个村有一个加工企业,那么枣就可以卖出去了。”上述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政府也正在这方面努力,进行招商引资等工作。”
“另外,‘佳县油枣’目前已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因为政府刚刚开始着手营销方面的工作,大多佳县红枣还没有统一品牌包装。”上述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76个企业几乎是杂乱无章地经营,要发展到走统一包装路线,也得有一个过程。”
外地枣畅销当地市场受冲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从政府人士到企业人士的多方负责人表示:今年新疆枣对红枣市场冲击很大。
张如晖说:“今年的新疆枣很大程度上已经把陕北枣的销售制约住了。”
佳县一位李姓交警也对记者说:“在10月底到11月上旬大概2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天至少看到10辆装着新疆枣的大卡车进县城。每车大概装35吨。”进而,记者采访时发现,工厂不经营佳县枣的原因是:贩卖佳县枣不赚钱,经营新疆枣更赚钱。郑进支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枣经过烤干加工,只剩下七两,再经过物流发往外地,期间进一步晾晒及将发霉的枣子去除,就只剩下五两。也就是说,以1.5元/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买入,成本会变成3元/斤,这还没算上加工的成本:0.5元/斤。这意味着,卖到3.5元/斤才算不赔钱。”
郑进支告诉记者,为此他还“囤货300吨,这还是去年的佳县枣,现在市场价只给我2.5元/斤,我会越卖越亏,所以只有囤着。”
郑进支称,他今年几乎没加工佳县枣,全贩了新疆枣。“以22元/公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买新疆枣,经过初级加工卖80元-100元/公斤没任何问题。”他今年卖了两车新疆枣,“主要销往内蒙古、宁夏等地,赚了近40万元。”
“卖佳县枣,每斤利润以一毛两毛计,而且风险极大,遇上类似今年市场不好的情况,还要赔钱。但经营新疆枣,每斤的利润是以一元、两元及两元以上计算……差别太大了。”郑进支感叹说。
据悉,全国红枣主产区有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宁夏五大产区,而新疆近年则后劲十足。“新疆气候也很适宜种枣,年降雨量少,虫率少、枣又大又干。”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而郑进支还指望以新疆枣的生意回本。“2009年投入180多万元,截至目前只赚了60来万,远远没有回本,就今年经营新疆枣还行……”他强调说。
【责任编辑 杨嘉 范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