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古称“茇”,素称菱角,我国早有种菱的经验。菱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淀粉24%,蛋白质3.6%,脂肪0.5%,以及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菱为“果”生食,或当“菜”熟食,均鲜美可口,别具风味。生食以嫩菱称上品,嫩菱皮脆肉甜,质鲜清香;熟食则以老菱为上乘,老菱肉质雪白如玉,烧炖煨煮皆可,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长江流域湖泊、沟渠,利用水面种菱,花工少、成本低,一般每亩产鲜菱500~750千克,利用深泥脚稻田,浅水、湖泊种菱,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门路,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种育苗定植
1.选种。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用于鲜销或做老熟菱上市的品种,以鲜食供应市场,宜选用果型大,肉质鲜嫩,含水分和可溶性糖酸高的早熟和早中熟品种,如五月菱、水红菱等。如以熟食为主,种植于较深水域,应选择抗风浪能力强,茎坚韧、根下扎深,菱内富含淀粉的品种,如大青菱、小白菱等。
2.育苗。育苗移栽有利于高产,育苗应选择土肥水浅、背风向阳、排灌方便、水深10~20厘米的池塘或低洼水田做苗床。先将水放干,让底土晒6~7个晴天后,放水1米,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00~750千克,3月底4月上旬采用密条播,每亩播菱种80~100千克,可移栽8~10亩大田。苗床水位开始时10~20厘米。出苗后逐渐加深到30~40厘米,然后45~50天左右移栽。
3.定植。适宜的定植期以播种后50~55天为宜,这时菱角主茎和分枝已形成菱盘,并进入开花始期,主茎顶端不断抽生新叶,叶面积不断增大,每株分枝总数8~10条左右。移栽时细心起苗。每3株为一束,逐一理顺,按行株距2X1.5米穴栽,每穴定植一束,每亩栽植500~800株,栽后保持水深30~40厘米。定植时应当天起苗,当天移栽完。
二、菱田的管理、施肥
1.施肥前要清理低洼田、河塘或沟渠内的水草、青苔、野菱,将其捞走堆沤成肥料,然后施肥。一般亩产700千克鲜菱,需施河泥6~7.5吨,人粪尿1吨,有条件的加施尿素10~12.5千克,磷肥25千克,钾肥6~8千克,有利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2.清除杂草。菱塘杂草如浮萍、青苔等影响菱的生长,应及时人工清除或打捞,青苔要用硫酸铜或干草木灰撒施铲除,在清除杂草的同时,要注意拔除野菱植株及混杂品种。
3.看苗、追肥。适时适量追施分盘肥和促花肥,一般每亩每次施尿素10~25千克,或人畜粪水1000千克,加干细土拌和均匀撒施。花菱期是吸肥高峰期,这时养分充足座菱率高,菱角大产量高,这时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5千克,氯化钾10千克,抢在雨前施,防止肥料烧叶,花期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增产效果显著。
4.扎好菱垄。对于种植在大面积河湾或湖荡的菱角,要扎好菱垄,防止风浪冲击和湖草浪渣侵入菱群,小面积池塘和低洼田菱塘不须扎菱垄。菱垄可采用外围打桩,再在桩上摁绑竹蒿或绳索,也可用粗大草绳代替,一般每隔2~3亩水面扎一菱垄,防止刮风杂草杂物侵入菱苗内。
5.防治病虫害。菱角的病害主要有白绢病和褐斑病,防治办法除实行合理密植,夏秋季菱盘不要太拥挤,保持水质清洁外,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或病盘,同时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1000倍液喷施防治。害虫主要有萤甲和紫叶蝉,危害初期可用50%杀虫双500~600倍液和5%敌杀死2000~2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三、适时采收
菱角开花后20~30天,菱角开始成熟,长江流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采收,10月下旬采收结束,生吃菱在开花后20天左右采收,肉质鲜嫩甜脆。熟吃菱推迟6~7天采收,肉粉味香,开花后30天以上老菱就会逐渐自然脱落,掉入水中,迟摘影响产量,采收菱角应分期进行,每隔6~7天采收一次,摘老留嫩,一般可收6~7次。采收的菱角应老嫩分开,便于分级出售和加工贮藏。留种菱角可用水体进行初选,去掉浮果,选出无病饱满充实的果实作种用。
(信息来源:农家科技杂志社)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