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春耕夏插接二连三,耕牛如何尽快复膘,直接关系到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顺利开展,因此,春季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耕牛的跟踪管理。
一、尽早补水补料,让牛吃得饱喝得足
每天要保证供给易消化、无霉变的各种优质草料和1%的温盐水。应根据具体情况,每头耕牛每天加喂1~2千克棉籽饼或菜子饼(事先用1%食盐水泡软后再喂,以利消化),增强耕牛体质。也可以每头耕牛每天增喂红糖麦芽2次,每次红糖300克、鲜麦芽500克,连续喂5天左右,可增强耕牛抗寒能力,促进消化和血液循环。
二、加强牛体保温,严防受冻
早春天气多变,平时要多垫、勤换栏草,保持牛栏干燥,严防湿栏,以利保温。在天气突然变冷时,夜晚可在牛背加盖草衣、稻草或草包等御寒,以防受冻。
三、放牧增温
春季晴暖天气,要迟放牧,早进栏,每天上午10时左右至下午3时前,把牛牵到背风、向阳处进行放牧,以增加牛体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并防止四肢麻木等。
四、及时预防耕牛春发疾病
1.流行性感冒:耕牛夜晚睡觉时,毛孔开张,极易受风感冒,必须关好牛舍门窗,堵好牛舍孔洞,防止夜间寒风侵袭。一旦发现牛患感冒,及时将病牛隔离,多饮温热水,并用鲜毛茛全草20克、苎麻根20克,加少许食盐,混合捣烂,敷在牛跛脚的悬蹄上方3厘米处,用纱布包好,6小时后除去。
2.耕牛痢疾:病牛食入被污水淹后的黏泥热草,以及霉变的草料,湿热毒气伤及胃肠所致。耕牛病初精神不振,食欲降低,反刍减少,鼻干无汗,口热舌红,头低拱背,四肢无力,行动缓慢,大便下痢,次频量少,小便短赤,饮水增加。后期粪便中伴有腥臭红白黏物,排粪时发出呼声。重者呼吸加快,发热时有颤抖,最后四肢发冷,眼呈赤紫色,卧地不起。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防治时可在清洁饮水中按0.1%~0.4%的比例加入高锰酸钾,每次喂服高锰酸钾水1500毫升~2000毫升,每天2次。对腹泻严重的病牛还应静脉输液,每次用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每天1次,病牛一般在3天后即可痊愈。也可用中草药治疗:①鲜马齿苋1千克,榨汁200毫升,一次灌服,每日3次,连服3天即愈。②鲜地锦草1.5千克,切细煎浓汁2.5千克,分早晚2次灌服,连服3日痊愈。③鲜仙鹤草、鲜凤尾草各500克,切细煎浓汁2千克,分2次早晚灌服,连服3日可愈。
3.瘤胃积食:主要是由于牛突然采食了较多难消化的饲料或易膨胀的饲料而引起。主要症状是病牛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粪便干黑,病牛经常用后蹄踢腹部。治疗可用硫酸镁500克、鱼石脂30克、石蜡油1000毫升加水灌服,同时静脉注射10%的氯化钠溶液500毫升。当病牛脱水、中毒等症状时,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毫升、5%的碳酸氢钠500毫升25%的葡萄糖50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如果病牛采食了大量易发酵的饲料或发霉腐败的饲料转化为瘤胃臌气,可用16号封闭针垂直穿透胃壁刺入瘤胃内,使气体徐徐排出。也可给病牛灌服如硫酸镁、人工盐、松节油等缓泻剂。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