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创新农贸市场监管方式改变“九龙治水”现状

2015-02-02 11:03:34  来源:珠海特区报  作者:

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主要渠道。我市“菜篮子”每日所需80%由农贸市场供给。农贸市场又是城市形象的窗口,被列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实现标本兼治、长效监管是我市农贸市场监管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状:

企业、个人成经营主体

调查显示,我市农贸市场共计118家,建筑面积30万多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含横琴区、香洲区和高新区)现有农贸市场64家,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农副产品经营面积11万多平方米,占建筑面积的61%。

自2001年起,我市启动农贸市场民营化改革,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化经营。政府不再作为农贸市场开办的唯一主体,农贸市场由企业或者个人自主经营,产权主体由国有为主向民营、集体、国有并存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至此,农贸市场公益性质日益减弱,商业化和逐利经营现象增多,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城乡区域差异化,以及场地功能商业化等特点。

市工商局副局长石学斌介绍,农贸市场改制后,打破了农贸市场国有一统的格局,形成了国有、镇(街)、村办集体、私营股份以及个体多种投资主体的局面,使得逐利性经营更为突显,市场开办者和经营管理者以一般商业项目的运作模式经营农贸市场。随着改制推进,出现了随意改变市场功能,缩减农副产品销售场地,提高摊位价格,降低管理标准,引入与农副产品销售无关的商业项目等情况。

问题:

环境秩序尚存薄弱环节

自2013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商、商务、城管等组织开展农贸市场创文专项整治。我市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有了极大改观。石学斌认为,我市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部分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令人堪忧,存在排污不畅、垃圾清扫转运不及时、场内垃圾乱丢、车辆乱停放等现象。第二,个别农贸市场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硬件设施存在瑕疵。第三,市场开办者责任不落实,有的擅自改变市场功能、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管理和服务人员少,制度不落实等。第四,部分场内经营者履行义务不到位,不遵守摆卖秩序和门前“三包”规定,不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部分市场存在销售私宰肉等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第五,市场监管执法体制不合理,存在“九龙治水”现象。第六,部分市场周边“走鬼”现象屡禁不绝。

未来:

回归公益属性 改革执法体制

如何构建农贸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石学斌表示,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贸市场的功能定位,明确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定位,将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新建、回购、控股等各种渠道提高农贸市场国有比例;通过实行市场摊位租金分类指导办法强化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使农贸市场在国有资本和政府的调控下回归公益属性。

其次,要改革市场监管执法体制,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改变目前“九龙治水”、“监管不到位”现状,变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确保市场监管执法到位。第三,要加快完善农贸市场管理法规制度,加快启动《珠海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将农贸市场“创文”整治中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制度及时吸纳固化为法规。第四,要全面落实市场开办者责任,督促引导市场开办者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市场开办者切实承担起法定的管理责任和义务。第五,加强农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贸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开展经营业户信用评级和公示,通过信用监管,引导经营户诚信守法经营,努力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农贸市场监管机制。第六,要探索建立“疏堵结合”的流动摊贩治理模式,落实“限定时间、限定地点”的“双限治理”措施。第七,高标准推进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按照农贸市场建设标准,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我市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优化市场消费环境。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