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稻田生态养殖甲鱼技术

2014-12-12 09:33:09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甲鱼,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产珍品。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仅是菜中精品,还是很好的滋补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黄河下游盐碱地多,过去闲置不用。经过改良后,现在人们引用黄河水,在这上里种上了水稻,并模仿甲鱼自然的生长习性,在稻田里搞起了野生态甲鱼养殖。这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生产出了色、香、味俱佳的有机甲鱼和无公害大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这种甲鱼、水稻共生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田块选择与配套设施建设
1.田块选择。养殖甲鱼的稻田要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水体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为宜。
2.防逃设施。甲鱼生性好动,而且有一定的攀高能力,可在稻田的四周用混凝土、砖头砌成高100厘米的围墙,防止甲鱼外逃。同时,避免甲鱼受到蛇、老鼠、癞蛤蟆等天敌的伤害。在进排水口,可放置用竹篾编成的宽80厘米、高100厘米,孔隙为3厘米的拱形栏栅。这样,甲鱼钻不出去,也有利于进水与排水。
3.开挖水沟。在稻田的一边开挖2~3米宽、1米深,南北向的水沟,供甲鱼休息和隐蔽躲藏时用。沟的总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水沟边上建上沙滩,供甲鱼晒背时用。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每块稻田里挖上环形沟和田间沟。
4.清整消毒。清除杂物,曝晒烤田后,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对水全田泼洒,进行彻底消毒。7~10天后向池塘内加水,水深20~30厘米。
二、插稻秧,放养甲鱼
1.插秧。为了让甲鱼长得好,除了在稻田中为甲鱼挖一条宽大的深水沟外,在插秧的时候,可把秧苗都插成了宽窄行。宽行间距为60厘米,窄行间距为30厘米。这样,甲鱼的活动范围相对来说大了许多,即使到了水稻分蘖抽穗期,仍然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对甲鱼的活动和四处觅食非常有利。
宽窄行使稻田里的光照增加了。对喜欢晒背的甲鱼来说,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其身体表面的细菌和寄生虫。晒背还能提高甲鱼的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宽窄行的通风效果也比常规稻田要好。这样水中的溶氧量比常规稻田的就多。对甲鱼的生长很有利。
宽窄行不光对甲鱼有好处,对水稻的生长也是有帮助的。虽然水稻的株数少了,但它自身长得很粗壮,出的稻穗比一般的稻穗要大,粒数也多。与用常规方法栽培的比起来,产量并不低。而通风良好则能降低水稻叶面的湿度,减少了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
2.甲鱼放养。要想养好甲鱼,选好苗种十分关键。所选的甲鱼苗种要行动敏捷、体质健壮、抗病力强、规格整齐。一般每亩放养甲鱼600~700只,规格为100~200克/只。雌、雄比例为2:1或3:2。为了减少甲鱼因争斗而受伤带来损失,甲鱼长到100克时,也可以把雌、雄甲鱼分开养殖。此时,雄甲鱼的尾巴长,会露到裙边以外。雌甲鱼的尾巴短,只在裙边以内。
插完水稻20天左右,就可以放养甲鱼苗了。放养前,需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存在于甲鱼体表的寄生虫或病菌。一般可用3%~4%的食盐溶液进行浸浴消毒5~10分钟, 或用10~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分钟。
在气温、水温都较高,天气晴好的中午,将装有甲鱼的箱或筐轻轻放到水边,让甲鱼自行爬出,游入水中。放养时,温差不能超过2℃。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甲鱼苗种的成活率。
春季放养前,可向稻田中适量投放消过毒的河蚌、螺蚬、小鱼、小虾等,让其自然繁殖。作为甲鱼的天然饲料。一般亩放250千克。
三、科学投喂
水温上升到20℃左右时,甲鱼开始摄食。这时可投喂少量饲料,进行驯化,使甲鱼尽快开食,以延长其生长期。甲鱼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小虾、螺、蚌和水生昆虫为食。投喂的饲料,是动物性饲料(鲜活鱼等)搭配植物性饲料(麸类、饼类、南瓜等)及配合饲料。其中鲜活鱼的比例占到20%左右。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青菜、果皮、胡萝卜等新鲜果蔬。这些食物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使甲鱼健康生长。
投喂要按照“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进行。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甲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放到稻田里的最好是能够漂浮在水面的浮性膨化颗粒饲料,这样能及时了解甲鱼的饥饱情况。
投喂的饲料要营养、新鲜、无污染、无腐败变质。不管投喂哪一种饲料,饲料中都不能添加任何促生长素、激素或抗生素。
投放的饲料保证能把甲鱼喂七分饱即可。甲鱼吃不饱,就会自己到稻田里去找天然的螺蛳、小鱼、小虾和水稻害虫等野生食物吃。甲鱼的食物丰富,营养全面,活动量大,体质就增强了。因而生长速度快,体态匀称,背甲有光泽,裙边宽,肌肉结实,很少生病,品质就变得更自然,更接近野生的风味了。
四、水、肥管控
在水质管理上,每7天要加注一次新水,使田间水深保持2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加深水位,防止水温过高。水质要始终保持肥嫩、清爽。
在池塘中常年养甲鱼以后,甲鱼排出来的粪便,或者是吃不完的饵料都留在甲鱼池里面,就会产生各种病菌和有害物质,水质很快会变坏,甲鱼容易生病。而在稻田里养甲鱼,甲鱼排出来的粪便和剩余饵料都被水稻用上了,成了上好的有机肥料。在这样的稻田里,水稻即使不施肥,也长得很好。含有机质的肥料被水稻吸收后,水质就得到到很好的改善,减少了甲鱼病害。同时,水稻上的害虫,甲鱼很喜欢吃。水稻上不用施肥、打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稻田里的甲鱼。稻田里养甲鱼,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五、小结
甲鱼、水稻共生模式,是一种养殖和种植兼顾且两利的新型种养模式。这种种养模式既保持了野生甲鱼的优良品质,同时又能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形成了良性循环,做到了绿色、生态养殖和种植。它将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有机结合,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养殖目标和种植目标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