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中棚蘑菇高效集约化栽培效益好

2014-12-08 10:47:21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大棚集约化栽培是我国蘑菇主要栽培模式,但需占用一定土地资源,且搭建大棚需较大资金投入。中棚地栽与大棚床栽两种模式相比较,中棚地栽的生物学效率可增加1倍,生产成本可节省30%,亩净效益达到5000元以上。

1.栽前准备。①栽培季节安排。苏南地区8月中下旬整地搭棚,9月上中旬播种,10月出菇,翌年5月栽培结束,如气温适宜可提前至8月下旬播种,提前出菇。苏北地区可适当提前播种。

②栽培场所选择。选择水源充足,地下水位不太高,土层厚度不少于40厘米、团粒结构好的壤土地种植。

③中棚搭建。菇棚布局取南北向,中棚可因地制宜搭建成多种规格:4宽棚,用长4.24.3的毛竹片搭成3高的横形棚架,竹片间距70100厘米,视竹片大小而定,棚架用三道竹片横向连接固定,棚架两侧各用两根竹木桩加以固牢;6宽棚,用两根3.5的竹片接成6.3的竹片,按6宽搭成棚架,中间用两排竹木桩支撑;人字棚,用两根2的竹片木桩搭成人字形,并在两边用竹片连接。棚架搭好后,上覆黑色塑料薄膜,薄膜上覆盖相应长度的草帘,棚两端的膜可以启闭,两侧薄膜与地面交接处用土压埋。每一条棚以15长度为宜。棚与棚间距5070厘米,中间挖排水沟,沟宽30厘米、深40厘米1亩地可搭4宽棚14条或6宽棚10条,有效栽培面积3200平方尺,可用率达55%

2.蘑菇培养料发酵。每亩中棚地栽蘑菇培养料适宜配方:稻草4250千克、菜饼150千克、尿素30千克、碳铵15千克、复合肥150千克、石膏粉100千克、石灰100千克,碳氮比30:1;稻草4000千克、干猪粪1500千克、菜饼100千克、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石膏粉100千克、石灰100千克。培养料简易二次发酵法:先将原料在8月初预湿建堆前发酵,按543间隔天数翻堆3次,然后转入后发酵。用竹木棍搭离地30厘米高的简易床架,床宽1.1,长度以料量而定,将料翻堆移入床上,在料中埋入直径为1015厘米的竹棒,棒间距1015厘米,孔间交叉排列,料堆至1.2高,料堆好后将竹棒抽出。在料堆外搭简易拱形支架,顶部距料3035厘米,四周距料堆15厘米,用白色薄膜将拱形支架封闭,地面底部留通气孔,拱棚顶上薄膜相互交联,可以启闭,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集聚,使料堆温度升至65,保持56小时,然后降至5055℃,保持5天左右,培养料发酵结束。发酵料以pH7.5、含水量5860%为宜。

3.地栽管理技术。①地面消毒。进料前在地面上喷洒安全杀虫灭菌药剂,然后在地床面撒一层石灰粉。

②地床铺料。进料速度要快,铺料要均匀,床料中间厚1520厘米,呈龟背形,最后将碎料铺在上面。

③播菌种。当料温降至28时即可播种,采用谷粒种撒播方法,每亩用菌种300350瓶,用木板将料面轻轻拍平。

④发菌管理。播种后3天内密闭菇棚,以保湿抗高温为主,促使菌丝萌发吃料;3天后开启薄膜,改用草帘挡风,开启时间由短渐长,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

⑤覆土管理。播种后7天左右,当菌丝发至料层1/3时即可覆土。覆土方法是直接从走道上取土,在走道上撒上预湿好的大糠和1%石灰粉并用铁钯翻匀打碎,用铁锹均匀覆土2.5厘米左右;也可分二次覆土,一次覆11.5厘米,当第一次覆土层见到部分菌丝时进行第二次覆土,厚度仍为11.5厘米,然后打出菇水使其出菇。

⑥秋菇管理。将两端薄膜打开,加强通风,促使菌丝扭结,通常1015天喷1次水,出菇期7天喷1次水,后期气温低约25天喷1次水。

⑦越冬管理。秋菇结束后将棚两端打开通风,直至覆土层发白,使其安全越冬。春菇管理: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进入春菇管理,春季中棚气温回升要比常规菇房早1015天,因此,春菇调水也应相应提前,调水用量也要少于常规菇房,其他管理基本与秋菇相似。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