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一变价格翻番彩色农产品供不应求
产业园里,热情的主人给记者一行端上了一盘带壳花生。
“咦,是黑花生啊。”“好脆,吃后嘴里有种淡淡香味。”同行的人纷纷对眼前的带壳花生另眼相看。“别小瞧花生核上这层黑包衣,秘诀全在它。”产业园董事长李军说,“花生包衣由红变黑,价格就涨了十多倍。”“必须我们自己配的独特肥料才能种出这样的花生。”李军告诉我们,这种紫黑花生主销重庆市场,一斤带壳紫黑花生要卖70多元,而普通带壳花生一斤才七八元。一位重庆客商一次下单2000件紫黑花生,而产业园只能供应500件,产品十分紧俏。“与别处发展现代农业不同,这个产业园重在颜色上做文章,重点发展‘彩色农业’。”劳动镇党委书记李长军抖出一个“包袱”。
2010年底,药剂专业出身的李军带领创业团队选址劳动镇七门村和旧居村,依托恒丰农业专合社,组建起了同益农业开发公司,规模流转土地700多亩发展现代彩色农业种植。
产业园总经理王斌说,专合社花重金聘请已从事高科技有机彩色粮食、有机彩色蔬菜种植多年,经验丰富的台湾高级技术人员作顾问,实行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并在新品种引进上,坚持选择品种新、营养高、口感佳、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
紫色甘薯、紫黑花生、彩色玉米、青绿灯笼椒……如今,产业园里产出的彩色农产品已是名声在外,供不应求,主销成都、重庆、广州等一线城市。
蔬菜联姻科技设施农业走高端市场
这边大棚,已去叶待摘的西红柿叠叠丛丛挂满枝头;那边大棚,反季辣椒苗长得青幽葱翠,形状各异的辣椒缀满枝头……在产业园里,各类反季节、跨季节蔬菜琳琅满目。
李军介绍说,依托省农业厅、四川大学等科研单位技术支撑,产业园走蔬菜联姻科技之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
157个大棚全部采用钢架结构,平均每个大棚架造价约2万元。而喷灌系统全是自动化控制,随时可掌控棚内湿度与温度,达到智能化控制蔬菜生长,避免了自然环境对蔬菜生长周期的制约。同时,全部使用生态农药肥料,确保有机彩色农产品货真价实。每类蔬菜上市前,必须经过专业药物检测,留档记录,以便跟踪追溯问题来源。“我们坚持设施农业一定要走高端市场,高端体现在产、供、销各个环节,要求效益最大化。而高科技含量就是占据高端市场的最好武器。”李军说,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进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蔬菜产业的“联姻”正推动其向规模化、标准化顺利转型。
编辑:张国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