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药食兼用牛蒡的栽培技术

2014-12-05 15:39:00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牛蒡在中药材上又叫大力子,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以籽入药,后经改良的大力子以根茎食用为主,作为绿色营养食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地,成年人一年可吃牛蒡100千克左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蔬菜食品。
1.栽培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牛蒡根茎一般直径3~4厘米,长70~100厘米,肉质灰白色,植株粗壮,抽薹后植株高150~180厘米。开花到种子成熟30~40天,千粒重12~14克,发芽年限3~5年。
①温度:牛蒡喜温耐热又耐寒,种子发芽适温20~25℃,生长适温也为20~25℃,地上部耐寒力弱,3℃以下植株枯死,而根可耐~20℃的低温。冬季地上部枯死后,以直根越冬,翌年萌芽再生长,牛蒡属绿体春化型,当根茎大于3~9厘米时可感受低温影响,5℃左右低温积累1400小时以上,再给予12~13小时的长日照,可促进花芽分化,并抽薹开花。因此,秋季播种不能太早,以防根茎过大进行春化阶段。②光照:牛蒡是喜温植物,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可促进发芽。强光及长日照植株发育良好,肉质根膨大快而充实。③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牛蒡因根深对土壤要求较严,要求土质一米深以内为砂壤土为好,否则,根杈多,质量级别差,土壤过砂,根易空心,不宜保水保肥;牛蒡在生长过程中,如遇大雨连续淹两天以上根易腐烂。要求地力肥沃,土壤有机质2%以上(即亩产小麦400千克左右的地力)。
2.播种季节、播种量及株行距。牛蒡一年可播种两次,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用地膜覆盖)播种,秋季10月至11月收获;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也要采用地膜覆盖,越冬期以小拱棚地膜覆盖为好。每亩用种4两左右,行距90厘米,株距7~10厘米,亩留苗9000~10000株。
3.浸种催芽。清水浸种,漂去秕子,浸种12~24小时,放在25℃的条件下,两天可萌芽,随即播种,播后7天左右出土。
4.施足底肥,开沟起垄种植。每亩要求施优质粗肥2000千克,腐熟鸡粪(发酵)2方,二铵25千克,硫酸钾10千克,硫酸亚铁5千克,0.5千克辛硫磷。以上细肥在开沟前顺开沟线撒施,农药兑水后拌成毒土,在播种沟内撒施。在开沟前将地浇一次大水,以保证开沟时土壤不干。种植牛蒡先用开沟机开90~100厘米深的沟,开沟后自然形成一个土埂,埂高25厘米左右,每90厘米开一个沟(埂)。埂的两侧用脚踩实,埂的上面用脚轻踩一下,并用铁耙平好,然后再用小镐在埂的上面开一小沟,沟深5~7厘米,4~5厘米一穴进行点播,每穴点一粒,小沟内亩撒施育苗素7袋,覆土1~2厘米,开始地膜覆盖。
5.田间管理。①苗期管理。采用地膜覆盖,待种子出土后,及时进行破膜。牛蒡苗期不耐旱,要浇小水,尤其是春季播种的要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间苗,定苗,每穴留1株。穴距8~10厘米。苗期喷一次甲基托布津和绿风95的混合液,防死苗,促生长。如果是秋季播种,在11月中旬盖小拱棚时,可在埂上再撒施少量毒饵,防治虫咬。秋播牛蒡越冬后,4月20日以前注意小拱棚放风降温,4月25日以后去掉小拱棚。
②肥水管理。11月下旬浇一次越冬水。春季直播的牛蒡,在生长过程中,要防止夏季大雨灌沟,要进行排雨水安排。春天牛蒡长出4~5片新叶后,开始追肥浇水,在植株一旁开一小沟,亩追尿素10千克。
③及时防治病虫害。病害以立枯病为主,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即可。发现白粉病用粉锈宁防治;防治虫害主要是抓好蚜虫的防治,可用氧化乐果或无公害杀虫剂。
④适时收获。收前先除去地上茎叶,沿牛蒡的一侧开一小沟,并用大水边灌埂沟,边用人工拔出。拔后及时进行分级捆绑和整理。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