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选择与堆料发酵
1.场地选择。避风向阳、近水源、排灌方便、通路(机耕路)、通电,白善土水稻田,轻度沙壤土水稻田为优。
2.生产时间。9月5日至15日为宜。
3.培养料。按每亩产出3250 ~4000千克的要求,稻草7500~8500千克,蘑菇专用复合肥4包,尿素75 ~85千克,饼肥225~255千克,石灰150~170千克(建筑用灰),牛粪有无均可。
4.泡草堆料。泡草堆料最好采用A、B田块制,在A田块泡草,在B田块播种,此方式既省工,又有利发酵,播种、复土、质量且又快又好。
①机压泡草。将所要泡的稻草全部抖松,铺平、铺满在A田块,草料顺向,厚度80厘米~100厘米。洒水湿透,渗入田间的应有20厘米左右,立即用旋耕机碾压,碾压为前一纵一横切勿久压,使之湿透,湿透之后的稻草,应立即打堆,而且要一次推完,鄂东、鄂南更要注重如此。
②人工踩踏。机械不便之处,可采用人工踩踏方式。具体做法是铺草宽正方形或长方形,厚度30厘米~40厘米,草料抖松,洒一遍水,再铺一层又洒一遍水,堆高80厘米为宜,然后一天三次洒水,每次做到洒水均匀,不留死角,每次见底部有水流出为止,如此2天就能湿透,湿透标准:手捏5~10滴水为宜,一旦湿透,立即打堆。注意新鲜稻草必须是晒干的。
③打堆。湿透的稻草必须立即打堆,具体做法为:将专用复合肥、尿素、饼肥拌合均匀备用石灰另用。草堆底宽1.3~1.4米,高1.5米,长任意,铺一层草料,厚25厘米,撒一层肥,施一遍石灰,(石灰的用量为总量50%),稻草、肥料、石灰比例协调,做到草尽肥完,石灰完,草堆建成后,立即覆薄膜保湿、保湿、清沟排干打堆田块的积水。
④翻堆。翻堆一共三次,第一次五天、第二次四天、第三次三天,每次翻堆、揭膜后在草堆上撒一次石,用量为余下的1/3,第二次翻堆还应检查害虫基数,如发现害虫基数较大,翻堆后施药再盖薄膜,害虫较轻无须施药。第三次翻堆后,不再盖薄膜,敞开堆制2~3天,准备播种。
⑤草料发酵的标准。发酵好的草料呈咖啡色,有发酵香味,无氨气,含水量62%~65%(手捏有3~5滴水),pH值7~7.8。
2.地栽菇播种及培育菌丝管理
①清围沟。围沟深25厘米,宽20厘米,田块过长,中间应挖一条沟,整块田做到沟沟相通。
②分厢。厢面宽80厘米,走道(沟)80厘米,用石灰放线。
③铺草料。草料一定要先一天挑运于田间散开,第二天视草料的干湿、氨味的淡浓决定能否播种,水份用手捏,手上有水印而无水滴为宜,氨气轻有或无为宜。铺草料,草料一定要抖散,抖松,铺成宽80厘米,高28厘米左右龟背形,长任意的草料厢面。草料太干,就需洒水调湿,水里需加0.5%石灰。
④播种。草料厢面整理成功之后,按每一米一瓶(500毫升)菌种量进行均匀播种,后用薄木板轻拍厢面,使菌种和草料相接触。
⑤清沟覆土。覆土前应检查一下草料的干湿,土壤的干湿,如果草料过干,土壤过干,应洒一点石灰水再覆土。取土:离厢边10厘米处,挖50厘米宽8~10厘米厚的土块,打成指头大小的土粒,覆盖厢面,厚度为3~4厘米。
⑥覆盖草帘。厢面覆好,厢沟清通,再将草帘盖上。
⑦防热控温。外界气温达33℃时,应注意通风降温,降温方法,下午6点将草帘起,第二天早上6点复盖完毕。
三、出菇及越冬管理
1.晚秋出菇管理。播种后20天为菌丝生长阶段,25天左右厢面上就会出现指头大小的菇蕾,如果厢面湿度较大,任其自然出菇,如果厢面湿度较小,土粒干燥色白,可喷出菇水,一般厢边喷重一点,厢中间喷轻点或不喷,标准见土表层湿润就行。
2.保温出菇。当气温降至白昼13℃以下时,可做保温出菇,用薄膜盖在草帘上面做到保温、保湿。让其正常出菇。
3.越冬管理。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双孢菇就进入越冬管理,越冬管理既要保湿,又要调气,这时薄膜转入草帘下面,只能盖一米厢面,其余留做换气。
4.春季出菇管理。①立春气温回升至白天13℃,晚6~8℃,需揭开草帘,将薄膜转换至草帘上,如果厢面表层土呈白色,需要喷水,其标准土层表面湿润,水不下渗为宜。随季节变换,气温渐高,雨水渐多,清沟排渍尤为重要。
②去薄膜。气温回升至白昼16~18℃时,去掉薄膜,自然出菇管理,清明前进入出菇高峰期,田间湿度依据天气灵活处置。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