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陕西省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4-09-16 16:17:47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肖普辉

畜牧技术支撑体系是在2006年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概念。多年来,它在促进畜牧业发展、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畜牧业生产进入到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却存在着经费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普及率低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如何改变目前的困惑,根据自身的运作规则,寻求发展新路子,对现代畜牧业发展有所新作为,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1 陕西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1.1陕西畜牧技术支撑体系机构状况

2007年底,陕西省共有市级畜牧技术支撑机构14个,县级畜牧技术支撑机构154个,乡镇畜牧技术支撑机构1977个。与2000年相比,县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机构增加了7个,增长4.5%,乡镇畜牧技术支撑体系机构增加了96个,增长7.3%。说明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的贯彻落实,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1.2陕西畜牧技术支撑体系队伍状况

2007年底,全省各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共有技术推广人员12815人,其中市级560人,县级4354人,乡镇7271人。与2000年相比,县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推广人员增加了203人,增长4.7%,乡镇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增加了596人,增长8.2%。

1.3陕西畜牧技术支撑体系经费保障情况

2007年底,全省县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87.4%,比2000年提高了4.6 %,差额拨款的占8.8%,自收自支的占3.8%。乡镇畜牧技术支撑体系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82.8%,比2000年提高7.3%,差额拨款的占8.9%,自收自支的占8.3%

1.4所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全省各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紧紧围绕畜牧产业开发,狠抓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原建设、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推广,先后组织实施了“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推广”、“高产奶牛快速扩繁与饲养配套技术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推广”、“关中苜蓿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多项畜牧技术推广项目,培育成了关中奶山羊、陕北白绒山羊2个优良品种。多次受到省农业厅、省政府和国家部委的表彰奖励,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和推广奖达60多次。

2 陕西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畜牧技术推广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省上每年用于畜牧技术推广的经费较少,基层畜牧技术支撑体系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脆弱,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职工生活条件不完善等特点,畜牧科技推广工作也只是停留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水平上,尽管近几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发展不平衡,有的也只是勉强维持办公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许多新技术在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转化能力低,效率不高。

2.2部门联系不紧密,畜牧技术普及率和科技入户率低

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部门和技术采用对象(农民)三者之间本应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三者之间联系不紧密,使畜牧技术科研部门的许多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推广的机会,科技普及率不高,农民也享受不到新技术,同时农民在生产中对畜牧技术的实际需要,没有了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的及时沟通,也反馈不到科研部门,往往使他们研发的新技术不适应生产实际需要,没有真正形成科研、推广及生产一条龙。

2.3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力量薄弱,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据统计,2007年底,全省市、县级畜牧技术支撑机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仅占25.9%,全省1977个乡镇畜牧技术支撑机构7271名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仅占8.27%,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7.7%,加之县、乡畜牧技术支撑机构由于经费短缺,职工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掌握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成果,知识老化,常常在技术服务活动中对养殖户的咨询不能给予科学答复。

2.4基层畜牧技术支撑体系队伍不稳、人员不足

陕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一些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县(区),不同程度地对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减拔和停拔事业费用,严重挫伤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产生了很大冲击,出现队伍不稳定、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的局面。

2.5畜牧科技推广手段落后,推广效果差

当前一些畜牧科技推广尤其是乡镇推广部门在搞科技推广过程中,不过是发发资料,或集中进行科技咨询,多数停留在口头传授,缺乏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推广面狭小,效果差,尚未与广大养殖户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远远满足不了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畜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服务的需要。

2.6畜牧业劳动力素质差,畜牧业新技术落实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滞留在农村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体力较弱等显著特点,这是农村畜牧科技普及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据调查,18-45岁的养殖户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6.3%,而且大部分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个别乡镇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60%以上为老弱妇孺,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与接受新技术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掌握一定文化素质的养殖户的缺失,致使很多实用新技术难以落实。

3 对策及措施

3.1合理布局,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乡镇是畜牧技术走向农民用户的真正出口,乡镇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刻不容缓。针对当前畜牧技术推广中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情况,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乡镇基层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内部调整,减少市、县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充实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二是广开门路,从各相关部门抽调富余人员,增加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三是加强乡镇畜牧技术支撑体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交流,确保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知识层面上经常更新,能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成果。

3.2创新机制,全面开创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

畜牧技术支撑体系要适应现阶段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在工作机制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在推广理念上创新。由原来的单一向农民进行技术服务逐步转变向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服务。以产业化为切入点,与龙头企业、养殖业大户联合,直接参与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加快畜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畜牧技术推广效率。二是在推广方式上创新。改变过去的跑点、发资料、办培训班等方式,逐步转向抓示范园、示范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载体,成为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的“田间学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创新。新时期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不可能单一突进,孤军深入,必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推广手段上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技术推广手段,利用信息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巨大作用,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各类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市场信息,减少他们在生产中的盲目性。

3.3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为畜牧技术推广保驾护航

畜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在农村从事畜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素质不高,这已经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是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即通过培训学习,使大多数农户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至几门实用技术;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报告月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送科技下乡,搞科技扶贫开发;三是推行“农技咨询服务卡”为农民提供简便易行的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并作为联系农户与技术人员的“联心卡”和“信誉卡”。

3.4适应市场机制,把科研、推广和生产部门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逐步建立和规范畜牧业科技市场,大力扶持畜牧业合作社、畜牧技术协会和畜产品营销、加工等龙头企业,使农民与这些非政府组织形成互惠互利的生产联合体,畜牧技支撑体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公益性工作,把信息、资源与它们实行共享,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有效调动农民接纳畜牧业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升畜牧业科技推广效益。二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系,争取项目,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畜牧技推广体系触角广泛、与农民联系广泛、信息传递快速等有利条件、主动与畜牧业科研、教育部门加强联系,积极承担科研成果和有关项目的试验、开发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畜牧业科研部门、农业院校、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的互利合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机制。

3.5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一是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逐步减少政府对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入,增加对畜牧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以适应畜牧科技成果推广的要求。二是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门路集资,不断加强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改善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安定畜牧技术推广队伍特别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信心。三是畜牧技术支撑体系作为政府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主体,因此在职能定位、经费保障等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职能,坚持“机构、编制、经费”三落实,以稳定畜牧技术支撑体系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彦村,高淑芬,于金华,曲淑媛.浅谈如何促进农技推广工作.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9) :2426

[2]吴向勤.探析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新思路.现代农业科技,20079:194

[3]郭邦惠,王华,郭九林.关于加强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05(5) :54

[4]王光全,张孝锋.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农业科技管理,2005(3):2021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