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山区水稻过度使用农药问题突出

2014-09-05 11:57:44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熊飞

水稻产量高,适口性好,在我国南部山区既是农民的主食,也是农民最看重的粮食作物。但笔者在最近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山区水稻过度使用农药问题非常突出,多数农户每季水稻施药次数在45次,有的甚至达到68次,而且每次用药量较大。种水稻打药太多,使山区农民感到“苦不堪言”,有的干脆“弃水改旱”。

多次、超剂量施药,直接增加了劳动强度,加大了水稻的种植成本。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山区每种植一季中稻,从育秧到收获多数年份每亩需购买农药(主要是杀虫剂,其次是杀菌剂)5060元。病虫害爆发年份,每亩仅购买农药的花费就在80100元,有的甚至在100元以上。由于山区稻田分布不够集中,且户均面积较小,目前采用机动喷雾器防治面积不大,大部分农民仍使用手压背负式喷雾器施药,不仅用药量大、安全系数低、防治效果差,而且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目前山区大部分农民自己下田施药,没有认真计算过施药用工成本。但随着务农劳力人口老龄化,请工施药的农民已越来越多。如果计算施药用工花费,则种植一亩水稻,仅在病虫害防治上的投入就会突破200元,而山区一亩水稻的全部收入也只在12001500元。调查中有不少山区农民反映,现在种植水稻病虫害太多了,在防病治虫上花费的投入实在太高了。由于种植水稻需要反复打药,有的农民不胜其烦,干脆改种用药较少的玉米。

为降低水稻种植成本,提高防病治虫效果,目前山区大部分农民在购买农药时,一方面选择价格相对低廉且毒性强、见效快的品种,一方面却又不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盲目加大亩用药量,认为药打得越多越“稳当”。很少有农民购买价格偏高、“堆头”偏小(亩用药量小)的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见效慢的生物农药除植保部门做示范时使用外,普通农户极少咨询购买。采用落后的喷雾施药技术,多次、超剂量喷施廉价高毒农药,无疑会杀死天敌,污染环境,影响稻米品质,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目前山区水稻使用农药次数过多、用量过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对产量、品质等性状比较关注,对抗(耐)病虫能力则关注较少,导致一些虽产量较高、米质较好,但抗(耐)病虫能力较差的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大面积水稻抗病虫能力下降,易遭病虫危害。二是山区稻田耕作制度发生变化。过去在水稻收割后,冬季都起旱种植一季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近年来市场粮食供应充足,山区农民收入趋于多元化,因而种地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种植越冬作物效益较低,加之每年秋收秋种季节农村劳力紧张、价格偏高,不少农民干脆冬季不再种植,很多农民冬前也不对稻田进行深翻,稻草、瘪谷也不做任何处理,致使水稻病虫安全越冬基数明显增加。三是近年来稻虫象甲等一些防治难度较大的顽固性害虫被带入山区,直接导致水稻施药次数增多,农药用量加大。四是山区稻田农家肥使用量较过去明显减少,偏施化肥、施钾不足,导致水稻抗性下降,病虫增多,危害加重,病虫防治开支增加。五是长期滥施农药导致山区稻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害虫天敌、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对害虫、病菌的自然控制能力下降,只有靠增施农药进行控制。六是山区青年农民大部分外出打工后,留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常识与技能,对新农药、新器械及其使用技术接受较慢,总认为老农药、老方法管用,不能与时俱进,更不能严格按照科学防治要求,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七是部分农药质量存在问题,导致农民按照要求剂量施药常常达不到理想的防控效果,久而久之对所有农药质量产生怀疑,进而对购买的农药无论质量如何,统统加大用量,不少农民甚至翻倍使用。八是农药基层门店经销商整体素质偏低,对一些水稻病虫害无法准确地诊断,更不能给购买农药的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而是图简单、省事,农民要求买啥农药就卖啥农药,或者给农民推荐销量大、见效快“老农药”。有的经销商为一己之利,常常给农民开“大处方”,要求农民将多种农药混配,同时加大用药剂量,防止药打不死虫、治不住病,以后农民到店里“扯皮”,很少顾及到过度用药对环境的影响,致使一些新农药在“最后一公里”难以推广,药“越打越多”现象在山区难以改观。九是传统的手压背负式喷雾器,在山区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此种喷雾器虽价格低廉,易于维修,但施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而且雾点大、损耗多、利用率低,农药用量大,对环境污染大。十是多数农民对过度使用农药会污染稻米、破坏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还缺乏足够认识,同时山区目前对遭受农药污染的稻米还缺乏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对喷施农药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环境行为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对未使用农药或只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的稻米也没有实现优质有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山区水稻农药使用过多,用量过大。

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多措并举。一要积极推进山区水田向种田能手、种植大户有序流转,同时加强对大户的培训与指导,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种田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其科学选择水稻品种、科学种植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二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管和对农资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农资经销门槛,提高农药经销人员的整体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有能力、有热情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建议,积极向农民介绍、推广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及其科学使用知识,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水稻上使用。三要加大对新型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在山区的宣传推介与展示示范力度,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真正“成本”与“代价”,同时努力实现“绿色稻米”优质优价,进而引导农民自觉转向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四要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要争取政府支持,成立专业植保公司,购买专业设备,网络专业人才,建立专业队伍,加强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为农民制定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全程解决方案”,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专业化”实现水稻病虫防治的机械化、科学化,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增强防治效果同时,提高稻米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熊飞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