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耐旱、耐瘠,抗逆性强,曾经是山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后来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粱由于产量偏低,食味较差,面积逐渐减少。但近年来,秦巴山区气候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给沉默多年的高粱生产带来转机。在旱坡地面积大、旱灾频繁发生,旱地玉米主要用于酿酒地区,目前适当扩种高粱,比单纯种植玉米更为有利。
其主要原因如下:
1、旱灾频繁,目前旱坡地种植高粱产量与稳产性能优于玉米。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加之其它因素影响,秦巴山区旱灾发生频率明显提高,给以玉米为主的旱地作物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尤其是坡地玉米受旱灾影响,产量极不稳定,雨水正常年份亩产在300~400公斤,但旱灾年份亩产常常不足300公斤,大旱之年甚至出现绝收,种植效益很不理想。与玉米相比,高粱的抗旱、耐瘠薄能力更强。在高水肥条件下,高粱的产量低于玉米;但在水肥条件较差的旱坡地,高梁的产量明显高于玉米。因此,在旱坡地种植高粱,比种植玉米产量更有保障。
2、作为酿酒原料,高粱质量优于玉米,市场需求很大。高粱是酿制名优白酒的重要原料。我国很早就开始用高粱酿酒,我国的八大名酒均以高粱为主要酿酒原料,质量与风味享誉中外。如贵州的茅台酒酱香浓郁;山西的杏花村汾酒清香味美;泸州的特曲醇香浓郁;四川宜宾的五粮液浓香醇厚;四川绵竹的剑南春芳香悠长;安徽毫县的古井贡酒香如幽兰,甘美醇和;江苏的洋河大曲浓香醉人;贵州遵义的董酒浓郁、芳香,柔软醇和。另外,糖高粱茎杆产量高而稳定,也是制造“杆酒”的重要原料,在山区至今仍有农户种植糖高粱烤酒。近年来,由于南方各省很少种植高粱,各大酒厂需要的高粱均从北方大量调入,不仅增大了调运成本,数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在山区玉米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如果将部分旱坡地改种高粱,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增加农户收入,对农户与企业酿制白酒也大有益处。酿酒后的“酒糟”,仍然是很好的饲料,不会影响山区养殖业发展。
3、发展高粱有“龙头”企业带动,容易形成产业。目前农户从事种植业,最怕产品没有销路。高粱是酿酒的重要原料,以酿酒企业为“龙头”,选择专用品种,建设专用生产基地,统一栽培技术与质量标准,实现“定单”生产与销售,企业可以因此获得质优价廉的酿酒原料,农户则不必担心技术与销路问题,可以放心大胆种植。
4、高粱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价值更大。高粱浑身是宝,综合利用是农户种植高粱的传统习惯。高粱籽粒除可做为饲料或用于酿酒外,籽粒加工制成的“高粱米”,既可直接食用,也可磨制成粉后再制作成其他各种食品,还可用于制造淀粉、酒精、制糖等。高粱茎秆可用于制糖、造纸、制作板材(与胶结合加压制成),提取蜡质(制作蜡纸、油墨和鞋油)、红色花青素(制作染料),还可作为架材,编织席子、草帽、墩围等。分蘖茂盛、多汁、含糖高的高粱,茎叶青贮后是很好的家畜饲料。此外,高粱还可用于制醋、制饴糖、提取高粱红色素、做笤扫、炊帚、串帘子等。因此,高粱既可作为工业原料,农户自己加工利用的方法与途径也很多,其综合利用价值明显超过玉米。
由此可见,目前秦巴山区利用旱坡地扩种部分高粱,既是农户抗灾、增产、增效的措施之一,又可满足酿酒企业需求。但传统的农家品种与粗放的种植技术产量、效益较低,必须有目的的引进最新专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走企业化运作、定单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栽培、综合利用之路,才能获得更高效益。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