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属广温、广盐性种类,生活于泥沙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沙泥、沙质底质中也能生存,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
泥螺为砥食性腹足类,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泥土表面舐取食物。浮游幼虫阶段为滤食食性,主要依靠纤毛摆动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泥螺的饵料主要种类为底栖硅藻,此外还有大量的有机碎屑、泥沙及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等。胃内容物组成与自然海区饵料组成无太大差异,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
一、苗种生产
目前养殖的苗种主要一是捕获野生苗,二是土池育苗。土池育苗可采用二种方法:一是将性成熟的泥螺作为亲本直接养于塘内,使其在糖内交配、产卵,并在塘内培养浮游幼虫;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泥螺养殖海区采集卵群,于土池内孵化培育成苗。
在采捕野生苗时,有些商贩采用化肥,如碳酸氢铵、尿素等喷洒滩面,使得泥螺不堪忍受纷纷爬出滩面,方便了苗种采捕,这些幼螺活力和体质受到很大影响,放养后生长缓慢。
二、苗种管理
在投入泥螺亲体或卵群前15天,将涂面深翻一次,耙碎泥块,清除杂贝及虾、蟹和鱼类等敌害生物,可用药物清塘,清塘后排除积水,在阳光下曝晒消毒,然后耙平滩面,培养底栖硅藻类。在塘内放养泥螺亲体须注意亲体成活及活动情况,发现死苗要及时捞除,否则容易败坏水质,卵群孵化后约1个月,涂面呈花斑状,表明有小泥螺生活,此时宜多蓄水,防烈日曝晒和暴雨,不要翻动涂面,小苗一般1个月干露一次,个体稍大后,可半个月干露一次。
一般在育苗时施基肥,育苗过程中不施肥,每次可施氮肥、磷肥或发酵的鸡粪,施肥宜少量多次,施肥后2-3天不放水,此时泥螺会潜入泥中。早春养殖要注意寒潮和冷空气侵袭,养殖后期要防范病害。
三、养殖技术
播苗方法可采用蓄水播苗,也可干涂播苗,苗种规格每公斤3万-4万粒,放苗量以每平方米100粒左右为宜,同时要注意围网有无破损。一般采用人工捕捉敌害生物,如玉螺类、章鱼和蟹类。泥螺逐渐长大后,在繁殖前极易集体逃跑,此时应开始收捕,繁殖季节过后的泥螺质量变差,产卵后极易死亡,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有些人片面追求高密度放养也是造成泥螺死亡的原因。在养殖后期,滩涂上的油泥日益减少,食物缺乏,泥螺生长受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开始养殖泥螺的几年内泥螺生长良好,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最容易养殖。但养殖3-4年后,养殖底质环境老化,腐殖质逐年积累,则产量逐年下降,且出现死亡现象。
四、科学采捕
泥螺苗经2-3个月养殖,即可收捕。收捕常用手工捉捕,捕大留小。捕捉后的泥螺可撒播在土池中吐泥沙,土池每平方米可投放4-6公斤泥螺,撒播前应在土池内注满水,以消除泥螺体表粘液,并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使泥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水温25-29℃、盐度15.67‰-28.80‰条件下,经过2-3天的暂养却可吐尽泥沙,上市出售。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