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草莓促成栽培新技术

2014-07-25 11:50:35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唐黎标

促成栽培是草莓保护地栽培中果实成熟上市最早的一种栽培形式。可使草莓果实成熟期提早到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采收期长达46个月。除了要选好品种,培育优质种苗,适时定植,合理施肥,加强棚室内温湿度管理外,掌握以下几项技术,有利于草莓促成栽培的成功及高产优质。

1.人工补光:人工补光,可促进植株旺盛生长,人为地抑制草莓进入休眠状态,提早开花结果,增大果个。补光可从11月中旬开始,在棚室内安装白炽灯作为光源,每41100瓦的白炽灯,高度离地面1.5,照明时间从每晚17时到23时,使日照达到16小时,也可从凌晨2时开始到早上8时结束,还可采用间歇补光的方法,即从晚上20时到22时,再从0时到2时,间歇补光4小时,可省电。

2.赤霉素处理:喷赤霉素可防止植株进入休眠,促使花梗和叶柄伸长生长,增大叶面积。处理时间以保温后,第一片新叶展开时喷第一次。一般休眠浅、长势旺的品种,如丰香、春香等,采用了人工补光的棚室,只喷1次即可,浓度510毫克/升,每株用量35毫升。休眠较深的品种,如宝交早生、全明星、新明星等需在现蕾期时进行第二次处理,浓度10毫克/升,每株用量5毫升。要喷在苗心处,在晴天露水干后喷施。喷后将棚室内温度控制在253045小时。赤霉素用量要严格掌握,用量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徒长,使坐果率降低。

3.放蜂授粉:据试验,棚室内放蜂可提高坐果率15.6%,明显提高产量,畸形果减少80%。一般在草莓开花前78天将蜂箱放入棚室内,每栋棚室一箱即可。放蜂期要调节好棚室内的温湿度,蜜蜂出巢活动的最适温度为1525,与草莓花药开裂适温1320相接近,当温度达2829,蜜蜂在棚室内的角落或顶部乱飞,超过30则回到蜂箱内。所以当白天温度超过2829时,要进行通风换气,换气时为防止蜜蜂外逃,棚膜通风处要加盖纱网。

肥水管理

灌水:在保温初期、果实膨大期、收获最旺盛期过后以及收获中断期过后,要通过早晨观察叶面水分状况决定是否需对草莓灌水,如果早晨在叶缘见到水滴,可认为水分充足,根系功能旺盛,不必灌水;如果叶缘没有水滴则应灌水。灌水方法是:在畦面的一端拱起地膜,沿着在畦面中间事先做好的水道沟灌水。也可在地膜面每隔2025厘米打孔,然后在畦面顺中间部位利用软管滴灌或在地膜上灌水,水在地膜上顺势边流边渗入畦面。一般不采用明水沟灌,以防止室内湿度过大。

追肥:根据植株生长状况,特别是叶片大小、厚薄来确定是否追肥以及追肥量。长势壮,叶色浓绿,叶大肥厚,不需要追肥;若植株瘦小,叶小,叶色黄,叶薄就要追肥。可在结果初期、果实膨大期和采收初期,各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每667平方米15千克。施肥可结合滴灌进行,没滴灌条件的可顺畦面打孔浇灌0.2%氮、磷、钾复合肥溶液。除进行土壤追肥外,自开花后至结果期喷0.2%磷酸二氢钾液56次,每7101次;果膨大期加喷膨大素34次。还要根据苗情,叶面喷施硫酸亚铁300倍液23次。

植株调整技术

及时摘除侧芽、匍匐茎:当顶花芽抽生以后,只在两侧留2个侧芽,其余侧芽全部除去,匍匐茎抽生后也要随时除去。

1.疏花疏果:疏花从现蕾期开始,疏除高级次小花、弱花,只保留710朵壮花。此外,每株留23个侧花序,每个侧花序留果35个,单株草莓留果814个,其余果尽早疏除。疏果注意疏除畸形果、病果、小果、虫果、发育不全的幼果,以掌握单果重15以上为原则,如果土壤肥力好,秧苗生长壮,单果重均能在15以上,留果量可多些。

2.摘除老叶:在开花期,把保温前形成的叶片摘除,留下开始保温后发生的叶片,若新叶量不足67片,则应保留6片以上。如果摘叶太晚,会影响果实膨大。在草莓植株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为了改善棚室内通风透光条件,应经常摘除采完果的花序、老叶、病叶及多余侧芽和匍匐茎,及时防治病虫害。

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施用二氧化碳,可使棚室内温度提高12.5,显著提高草莓光合作用,促使植株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果实成熟期提早、产量增高,尤其是前期产量可提高100%106%;提高草莓品质;抑制和减轻草莓病毒病发病率。施放时期一般是在严寒冬季、早春及草莓生育初期效果最好。生产上一般是在开花后1周左右开始施用。每天的施用时间,为早晨89时,连续施用12个小时以上。晴天可适当多施一些,每公顷棚室每天施放量可达1518克;阴天可少施些,每公顷每天施放量5.2512.75即可。棚室内二氧化碳施肥方法根据选用的二氧化碳施放源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