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猪蓝耳病是在1987年首先在美国中西部发现该病,并分离到病毒,其后在其它国家也发生该病。开始由于病原不明确,欧洲一些国家称为“猪神秘病”,曾命名为猪不孕与呼吸综合征,因为部分病猪的耳部发紫,又称“猪蓝耳病”。1992年国际兽疫局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采用PRRS这一名称。我国在1996年首次分离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现今的PRRSV正在不断变异,对控制和扑灭措施提出了严重挑战。
一、病原
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病毒在-70℃可保存18个月,4℃保存1个月,37℃48h,56℃75min完全失去感染力。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母猪有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因此,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本病也可垂直传播。
公猪感染后可以含有病毒的精液感染母猪,可引起母猪发病,在21d后可检出PRRSV抗体。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染。
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由于本病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许多国家已禁止从感染地区或猪场引进活猪和公猪的精液。
三、症状和病变
人工感染潜伏期4-7d,自然感染一般为14d。
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母猪病初期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
这种现象往往持续6周,而后出现重新发情的现象,但常造成母猪不育或产奶量下降,少数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一过性血斑。有的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
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达80%,早产仔猪在出生后当时或几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紫和躯体未端皮肤发绀。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一)母猪分急慢性两种:1、急性感染:持续高热、昏睡、体温40~41.5℃、心跳加快(130~160次/分)、呼吸困难(30~60次/分)、咳、气喘、粪干带粘液血丝,传染迅速,怀孕母猪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甚微。当母猪体温下降后,3~5d开始流产,呼吸困难症状稍有减轻,产死胎、木乃伊胎率达20%~25%,产后仔猪发病率高,成活率低,常常一窝仔猪断奶后仅余1~2头。2、慢性感染:猪体质差,粘膜苍白,黄疸、消瘦、咳嗽,部分腹式呼吸,发情推迟或屡配不准,随着病情延长,猪四肢、耳部发绀,出现蓝紫色,从耳肩部开始,逐渐蔓延全身变色。哺乳母猪泌乳减少,甚至无乳,加快仔猪死亡,特别是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可达40%~80%。如不加强护理,可导致母猪病状加重、死亡。
(二)架子猪:临床表现轻度流感症状,厌食、沉郁、贫血。4~5d,出现轻度黄疸,体温41℃以上,后期咳喘,四肢发绀,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出现青紫色斑块,发病率为10%左右,死亡率50%左右,且7~10d死亡率最高。
(三)公猪:发病率低(2%~10%),厌食,呼吸加快,消瘦,病程稍长,部分瘫痪,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绀,全身蓝紫色,局部水肿,以关节、肩部尤为明显,精液稀薄,镜检死精多,精子密度低,活力下降,成年公猪病死率较低,瘫痪猪往往继发链球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
(四)仔猪:仔猪病情常常较重,初生仔猪贫血,轻度黄疸、发烧、扎堆、拉稀,个别很快死亡,以2~28日龄猪症状最明显,死亡率最高可达85%。随着病情的发展,仔猪皮肤由苍白到轻度黄染,后期青紫发绀,胸腹尤为明显,眼睑苍白水肿,呼吸困难,咳喘尤为突出明显,个别猪口鼻奇痒,摩擦圈舍栏壁,6周龄断奶仔猪僵猪比例大,发育迟缓。
主要病变见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在感染病毒后48、60、72h剖检猪,在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发生水肿、肺水肿。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四、防制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及对症疗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病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这项工作应反复进行;还有一项措施清除感染的断奶猪,保持保育室无PRRS猪,这样在断奶传栏时,只要不和污染猪舍共用通风系统,则不会发生PRRS传染;此外,应加强进口猪的检疫和本病监测,以防本病的扩散。
(一)治疗原则:抗病毒、增强抵抗力,同时治疗细菌混合感染。
(二)治疗方法:猪干扰素,每40kg体重用量1ml肌注,每日一次,连用3d,重症加量。全群强力霉素与黄芪多康拌料,连用7d。特福,用法用量同干扰素,用注射用水分别稀释后,混合在一起注射。圆环菌毒杀每1kg体重0.3ml肌注,连用3-5d。消毒可选用齐鲁百毒净;治疗可选用紫锥败毒针,每1kg体重0.3ml,连用3-5d;同时配合富络欣注射液以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
(三)疫苗预防: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浓缩型:公猪,采精或配种前2-3个月首免,皮下或肌肉注射2ml/头,间隔20天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1次。母猪:配种前5-7d首免,皮下或肌肉注射2ml/头,间隔20d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1次。仔猪:在21日龄时皮下或肌肉注射1ml/头。
(四)防控要求:1、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各地必须加强疫情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严禁瞒报,做到逐级快捷地报告疫情,以便做到快诊断、严措施、早控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病猪,及时采取措施,严防疫情扩大蔓延。2、切实做好防疫工作。当发现有疫情苗头时,及时开展周边地区的蓝耳病集中弱毒苗的紧急免疫,而各规模养猪场要严格按照蓝耳病的程序免疫。3、加强猪场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搞好带猪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做好通风、降温工作,改进猪舍环境。场内健康猪群做到少移动,减少疫病传播机会。调整日粮,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V含量5-10%,矿物质5-10%,注意日粮的氨基酸平衡。4、加强外来猪检疫管理。5、推广科学养猪方法。如提倡自养自繁、不进外地仔猪;其次是使用蓝耳病弱毒苗进行常规免疫,并做好其它疫苗的免疫接种;第三是的每年的5-10月,饲料里每天添加黄芪多糖、多维、电解平衡剂等进行保健;第四是每月一次用纽氟罗拌料预防;第五是加强日常的卫生、防暑降温、通风换气及定期消毒工作。6、对病死猪要做到“四不一处理”。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