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特养新宠——大麦虫

2014-07-25 11:21:34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王敏

大麦虫又称超级麦皮虫或超级面包虫,是一种步甲科种类的幼虫,原产于南非及中非,近年我国从东南亚国家引进。早于1985年便开始在美国进行人工繁殖,在世界各地也都普遍把它作为喂饲虫类鸟类鱼类的食物。它与黄粉虫外型相像,大麦虫的老熟幼虫最大体长达到6厘米左右,比一般的黄粉虫体长大23倍之多,其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幼体蟋蟀和黄粉虫。

由于大麦虫个体大,社会养殖量少,早期主要是作为名贵金龙鱼、银龙鱼等高级观赏鱼类的专用饵料。随着生产养殖技术的成熟,社会养殖量逐渐增加,价格趋于平缓、稳定,尤其是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等优点,开始逐步向各类人工饲养爬行类宠物(壁虎、蜥蜴、龟等)推广应用。在海外的专业鱼场及高档宠物繁育场均将大麦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活体饵料,逐步将发展成为与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相当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

大麦虫的食性非常杂,与黄粉虫相似,麦麸、米糠、锯末、果菜残体、人工饲料、动物尸体均可采食。目前人工养殖以麦麸为主料,添加各种果菜残体,补充味维生素、鱼粉、骨粉等;水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根茎类、蔬菜及瓜果皮的采食补充,以免环境过于潮湿而导致虫体死亡。同时,麦麸等料体又是大麦虫活动栖息的场所。

大麦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历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卵孵化到成虫羽化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成虫体色变黑即为性成熟,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爬到雌性个体背上,产卵管和授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大约23天后,在取食并生存的麦麸糠杂中产卵,并且多次交配多次产卵,连续产卵6001000余粒,直至死亡为止。

由于该虫自相残杀习性严重,成虫可能将初产的卵及初孵化、蜕皮幼虫捕食,因此,成虫产卵67天后即应该移入到新的产卵盘中,在新产卵盘中继续交配产卵。初孵幼虫密度很大,呈蠕动状态;在23周内,幼虫的生长速度很快,可以达到0.51厘米大小,经过45周的生长即可达到6-8厘米的最大体型。

由于大麦虫体型较大,体壁甲壳质所占比例较小,有利于饲喂对象的消化,完全可以替代蟋蟀或与蟋蟀、蝗虫、蚯蚓结合利用。尤其对于体型较大的捕食性动物、蜥蜴、两栖爬行类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公司做过这方面的试验,用大麦虫和黄粉虫分别饲喂观赏鱼,结果显示,大麦虫可以90%的消化,而黄粉虫的皮基本没法消化,被整个拉出来,这就是人们宁愿用高于黄粉虫多倍价钱购买大麦虫喂养高档观赏鱼和宠物的原因所在。

由于大麦虫非我国原产物种,近几年才从东南亚及台湾引进,其生活习性与黄粉虫相近又存在着不同点,很多养殖黄粉虫的养殖户都用养殖黄粉虫的方法来养殖大麦虫,均以失败而告终。在我国少量掌握养殖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严密垄断技术,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以金龙鱼、银龙鱼、福寿鱼、龟类、娃娃鱼、蛙类为代表的名贵水产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麦虫这类个体较大、营养丰富的活体饵料进入市场。

大麦虫养殖在我国市场上刚刚起步,现在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大城市有批发,批发价居高不下,每千克都在5060元,我公司通过长时间的试验和饲养,能根据不同生育期提供适宜的配合饲料,在饲料配方、温湿度、变蛹羽化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掌握了大麦虫饲养和繁殖的基本规律,特别在降低养殖成本方面比传统养殖降低50%左右,从而为规模化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麦虫必将成为一项很有发展潜力的特养项目。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