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紫苏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2014-07-24 15:26:35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程式祥

一、病害防治

1、猝倒病。幼苗发病,茎基部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绕茎扩展,并缢缩成线状而倒伏,此时子叶仍为青绿色。几天后,以此病苗中心向外扩展,成片倒伏。低温多雨,播种过密病害发生严重。地面湿度大时,病部及周围表土可见到一层絮状白霉。

防治方法。加强检查,发现零星病株,立即挖除并撒少量草木灰。发病初期,可选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7天喷1次,喷药2~3次,以控制病害蔓延。

2、根腐病。属真菌病害,主要靠雨水、未腐熟的农家肥和农具传播。在高温多湿、低洼积水、土质黏重、多年重茬的情况下,发病严重。为害根茎,主根受害腐烂,不出侧根,植株矮小,严重时茎叶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主要喷洒根茎部,7天左右1次,连喷2~3次。②加强田管。生长期间合理运用肥水,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大水漫灌,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紫苏根系浸泡在水中。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病穴及四周撒生石灰消毒。

3、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初发病时,由下而上在叶背上出现黄白色斑点,后扩大至全株;后期病斑破裂,散发出橙黄色扶至黑色粉末状物,直至叶片枯黄脱落,提早枯死。

防治方法。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4%15%三唑酮拌种;发病初期,可选用11200的波尔多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丙环唑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50%硫黄胶悬剂 400~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4、白粉病。俗称白毛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适温为16~24。高温高湿与高温干旱交替天气,植株生长势弱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胶悬剂5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次;也可在刚发病时,立即喷洒小苏打500倍液,每隔3天喷1次,连续4~5次。

5、斑枯病。6月始发,真至收获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大小不同、形扶不一的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往后发展成近圆形或多角形的大病斑,直径0. 2~2.5厘米。病斑在紫色叶面上外观不明显,在绿色叶面上较鲜明。病斑干枯后常形成孔洞,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脱落。在高温高湿、阳光不足以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l120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在收获前半个月停止喷药。

二、虫害防治

1、红蜘蛛。主要为害叶片。6~8月天气干旱、高温低湿时发生最盛。红蜘蛛成虫细小,一般为红色,有时黄色。红蜘蛛聚集在叶背面刺吸汁液,被害处最初出现黄白色小斑,后来在叶面可见较大的黄褐色焦斑,扩展后,全叶黄化失绿,常见叶子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1200倍液等喷雾防治。收获前15天停止。

2、蚜虫。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

3、黑点银纹夜蛾。幼虫普遍具有假死性,稍有惊动即从植株上坠地,卷缩不动,片刻后再度爬行。老熟幼虫在植株上作薄丝茧化蛹。7~9月幼虫咬食紫苏叶成孔洞或缺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

4、野螟。被害株卷叶和枝头被咬折断,影响紫苏植株生长。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可选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5、大青叶蝉。在成虫期利用灯光诱杀,可以大量消灭成虫。成虫早晨很不活跃,可以在露水未干时,进行网捕。在9月底10月初,收获庄稼时或10月中旬左右,当雌成虫转移至树木产卵以及4月中旬越冬卵孵化,幼龄若虫转移到矮小植物上时,虫口集中,可以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