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俗称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河鲜水产品中之极品,长期以来市场畅销不衰,养殖前景也一直被看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强烈,对水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公害河蟹养殖已成为广大养殖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笔者现根据当地河蟹养殖实际,现将相关技术小结并介绍如下,供养蟹者参考。
一、养殖条件
1.场地选择。养殖池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电力配套,交通便利,环境安静,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的地方。
2.池口建造。池塘规划为东西走向、开挖成长方形,长宽比为3:1,面积以(10-15)×667㎡为宜,面积大受力作用也大,有利于上下水层的对流,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有助于底层有害的气体及时逸出。池埂应宽实,坡比要求达到1:3,以防河蟹打洞外逃。池底应平坦,土质为偏碱性的黏壤土。在蟹池四周距池埂1m处开挖养蟹沟(深水区),沟宽为2m,沟深低于池底60-80cm,池塘中部设有滩田(浅水区),面积占全池面积30%-40%,水深为80㎝左右。
3.进排水系统。配备进、排水泵各1台,按照高进低排的要求,修建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设在池塘一端的最高水位处,排水口设在进水口对角池塘另一端的最低处。这样的进排水系统可延长新鲜水在池内流动混合时间,使中下层低溶氧水流出,上层富溶氧水下沉补充,起到增加下层水体溶氧的作用。
4.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建造防逃墙,材料可选择钙塑板,方法是沿池埂外侧埋设,下部入土20㎝并压实,上部高出池埂50cm,板与板之间不留缝隙,在板的外侧用木(竹)桩支撑固定并稍向池内倾斜,桩距为1.5-2.0m,将钙塑板打孔后用细铁丝固定在桩上,四角做成圆弧形,进、排水口用双层不锈钢网封好扎牢,以防河蟹逃逸。
5. 增氧设施。养殖塘口应按0.15kw∕667㎡的标准配备安装微孔增氧设施,供氧形式有盘式和条式2种,增氧设备应于3月底前安装完成。
二 、养殖准备
1.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主要包括清塘和消毒两个方面。清塘方法:清除塘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左右,曝晒塘底20-30d,以疏松土壤表层,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底质有机物质的转化。消毒方法:先用生石灰消毒灭菌,用量为100-150㎏/667㎡,5-7d后用清水将生石灰冲洗出塘,注入新水(进水口用双层60目/吋的尼龙绢网袋过滤,以防止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池池内,下同)后再用溴氯海因消毒,用量为200g/667㎡(1m水深),方法是加水稀释2000-3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和敌害生物。
2.移植水草。在蟹池内移植的主要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黄草等。清塘消毒药性消失后,向池内注水20-30㎝,待水温回升时,即可移植水草,力求早移植,早生长。伊乐藻采用切茎分段栽插法,株行距为5m×6m,全池栽插;在伊乐藻中间搭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和黄草,水草覆盖率应占养殖总面积的50%-60%。水草的主要作用有:一是天然饵料。水草具有鲜、嫩、脆、滑的特点,符合河蟹的天然食性,在河蟹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比例。另外,水草密集的地方,还可以吸引螺蛳、小鱼、小虾等众多饵料生物供河蟹捕食。二是净化水质。水草的自身代谢功能,可以吸收池底淤泥中的氨氮和无机盐类等,防止水质富营养化,能有效改良底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提高透明度的作用。另外,水草的光合作用能产出大量氧气,增加池水的溶氧量。三是栖息避敌场所。河蟹具有爬上浮叶植物休息和嘻戏的习性,又喜欢在水位较浅、水体安静的地方蜕壳,池中水草正好满足了河蟹的这一要求,让其躲避敌害,减少相互残杀。四是遮阳降温。炎热高温天气大面积的水草可以遮挡和吸收部分光照,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为河蟹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3.投放螺蛳。螺蛳一般采用3次投放法。第1次于清明前后投放,投放量为200㎏∕667㎡;第2次于6月份投放, 100㎏∕667㎡;第3次于8月份投放, 200㎏∕667㎡。螺蛳投放前应用强氯精消毒,以杀灭细菌、原虫等。螺蛳的作用:一是天然活饵料。活螺蛳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河蟹喜食的天然活饵料。二是净化水质。螺蛳能摄食池中的浮游生物、动物尸体、残饵等腐败有机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三是降低养殖成本。螺蛳来源广、易捕捞、价格低,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4.投施肥料。于苗种放养前7-10d,将水位加深至60-80cm,将用畜禽粪、生石灰、磷肥混合堆沤发酵而成的有机粪肥施入池内,用量为200-300㎏∕667㎡,方法是全池抛撒。3-4d后再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以增强肥水、净水效果,一星期后可见池中有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繁殖起来,为刚入池的河蟹苗种提供适口的生物饵料,可提高放养成活率。施肥还能起到促进水草生长,抑制青苔发生的作用。
5.设置暂养“特区”。 河蟹苗种放养前,在养殖池的深水区,用10目的聚乙烯网布围栏成一块面积占养殖总面积20%左右的暂养“特区”, 先将蟹种放在“特区”内进行强化培育,经过暂养“特区”期内的强化培育,除大大提高蟹种放养成活率之外,还能有效保护水草的生长和螺蛳的自然繁殖。暂养培育时间的长短,应视池水水温、水草生长和螺蛳繁殖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水草生长覆盖率达到40%以上和螺蛳已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可拆开围栏,将河蟹放入大塘内养殖。
三、苗种放养
1.蟹种选择。蟹种质量要求是:为体质健壮、色泽鲜亮、附肢齐全、爬行迅速、规格整齐、无性早熟、无病无伤。一般选择自己培育或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为蟹种,这样的蟹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成规格大、产品品质好等优点,是提高放养成活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2.蟹种放养。放养规格为100-160只∕㎏,密度为800-1000只∕667㎡,放养时间为冬季(11-12月份)或春季(2-3月份),通常以春季放养为佳,因为选择春季放养可避开冰冻严寒期。
3.鱼种放养。为了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综合养殖效益,可在蟹池中合理搭配放养部分在习性和食性上与河蟹无冲突的花、白鲢鱼种,放养规格为200-300g∕尾,密度为80-100尾∕667㎡(其中花鲢占30%),放养时间在4月底至5月初。花、白鲢生活在水体上层,司职水中“清洁工”,起着降低池水肥度,改良水质的作用。
4.苗种消毒。蟹、鱼苗种放养前需用3%-5%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min左右,以杀灭粘细菌、水霉菌及车轮虫等。
四、技术管理
1.投喂管理。池塘中移植的水草、投放的螺蛳、培育的浮游生物等可以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配合料、螺蚬、冰鱼、豆粕、小麦、玉米等。饵料投喂应坚持荤素搭配、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养殖初期(3-5月份),此时期水温低、水质好、以投喂配合料为主,辅喂部分鲜鱼、螺蚬等;养殖中期(6-8月份),此时期正高温天气,以投喂水草、豆粕、小麦、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应减少鲜鱼、螺蚬等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以防止河蟹性早熟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养殖后期(9-11月份),此时期为河蟹营养积累、成熟期,以投喂配合料和鲜鱼、螺蚬等动物性饵料为主,适量投喂部分水草、豆粕、小麦、玉米等,以满足河蟹后期生长和育肥的营养需求。所投喂的饵料要求鲜度好、不变质,应满足河蟹生长的营养需要,配合料应符合农业部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饵料每日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饵量的70%。河蟹的活动范围小,饵料投喂要求呈“条带状” 均匀地投在浅水区,投饵点面积应占蟹池面积30%以上。投喂量应根据河蟹摄食强度、季节和温度变化灵活掌控,一般以投饵后2h内吃完无剩余为宜。
2.水质管理。整个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总体要求是清、新、嫩、爽。一般保持PH值为7.5-8.5,透明度为30-40㎝,溶解氧为5mg/l以上,水温为25℃-28℃。养殖初期(3-5月份)保持水深在50-60㎝,以增加光照,提高水温,促进水草生长;养殖中期(6-8月份)逐步加深水位,每5-7d添加新水1次, 每次加水20㎝,保持水深在1.2-1.5m,以降低水温,若发现水质变坏,应及时采取换水措施,换掉池中老水的30%-40%;养殖后期(9-11月份)保持池塘水深在1.0-1.2m,特别要注意河蟹蜕壳期间应保持水位稳定,
加水应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换水应先排掉池底老水,后补加新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30%。在养殖过程中,每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667㎡(高温季节减量或停用),方法是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使用生石灰不仅可调节池水呈偏碱性,而且还可以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有利于河蟹的脱壳生长;每月使用EM菌、枯草杆菌、底净宝等生物制剂,分解池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可起到改良水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经常使用微孔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河蟹创造优良健康的生长环境。
3.水草管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草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当池塘水草覆盖率低于40%时,应及时补充水花生和浮萍,水花生净化水质效果明显,浮萍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但浮萍繁殖能力强,当覆盖面积超过15%时,必须人工捞出,避免影响水体光合作用,降低产氧量。伊乐藻极易出现生长过密、封塘现象,并造成大面积败草而破坏水质,从而影响河蟹的正常出行,感觉生活得很不自在,严重影响其健康生长。因此,在高温来临时(7月份前后),应用拖刀将伊乐藻的上部割除,使其沉在水下20-30cm,以增加水体的光照量,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氧量。对于水草上附着污泥等异物,可采取泼洒护草活水素等方法进行处理,以提高吸收分解有害物的能力,增强净水效果。
4.病害管理。病害管理应遵循“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无病先预防、有病早治疗”的原则,通过实行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优质苗种、营造良好环境、科学投喂饵料、定期投喂药饵等健康养殖手段,积极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通过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降低有害细菌,再通过生石灰、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消毒水体,控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正确用药,严格控制病害的蔓延。选用符合农业部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要求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渔药,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渔药。
5.日常管理。坚持每日早、晚各巡塘1次,主要任务有:一是检查防逃设施的完好情况,发现破损应用时修补;二是检查河蟹的活动和吃食情况,发现有残饵,应减少投饵量;三是检查水质变化和河蟹的蜕壳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四是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载放养、投喂、水质、病害、产量、销售等情况,并整理归档保存,为下一年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五、捕捞销售
河蟹从10月份开始捕捞,主要是在池内设置地笼、蟹笼等工具进行张捕,也可利用河蟹夜晚上岸爬行的习性,待河蟹爬至防逃墙边时,采用人工徒手捕捉。将起捕的商品蟹放入设有防逃装置的网箱中暂养4h以上,让其在鲜嫩清爽的新水中吐泥滤脏后,按规格、分雌雄包装上市销售。包装材料及运输工具必须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卫生要求,不能对河蟹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