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池塘养殖在传统粗放型养殖的基础上逐步改进,由半精养发展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精养模式,集约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但池塘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养殖,造成底质老化,水质变坏,细菌丛生,导致病害频发,严重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养殖池塘中使用生物制剂,能分解池中有机污染,优化水质和底质,抑制病原菌,增强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提高品质、产量和效益,对发展健康养殖,生态养殖,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概念与种类
1.概念。生物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用于动物的生物活菌制剂。有时也将其将其称之为益生菌或益生素等。
2.种类。应用于水产养殖上的生物制剂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服的饲料生物添加剂,如: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另一类是改良水质的生物调控剂,如:光合细菌、EM菌、硝化细菌等。
二、主要作用
1.分解有机物,改良养殖环境。动物体内生物改良剂中的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EM菌等,能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等成分的利用率,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繁殖,减少氨及其它腐败物质的产生,从而改良水体环境;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由于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而使微生物环境遭到破坏,大量残饵、粪便和动(植)物残体无法得到及时降解,造成养殖水体污染。水质改良剂中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能参与有机物的降解,发挥氧化、氨化、亚硝化、硝化、硫化、固氮、解磷等作用,分泌胞外酶素,迅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分解后的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物质,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补充提高了水体中的溶解氧,起到了改良水体环境的作用。
2.补充营养,促进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生物制剂中的许多细菌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优质饲料添加剂或动物幼体的优良饵料。水生动物消化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存在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平衡,保证了宿主正常的代谢,为机体的发育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也促进了消化道内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一系列营养成分的有效合成和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机体发育生长。如光合细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芽孢杆菌能产生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类,促进饵料消化,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3.抑制病原菌,提高机体免疫力。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着一个微生物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共同生存。当水生动物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时,如养殖环境恶化、营养不足以及长期使用药物等,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原有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引起致病菌群大量繁殖。生物制剂具有生物活性,投施后能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种群,与有害菌群争夺空间和有限的营养,将有害菌群置于不利的生存环境之中,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生物制剂还是良好的免疫激活素,某些有益微生物除了能够竞争性排斥病原菌外,还可产生或含有抗菌物质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可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转化养殖动物肠道、血液及粪便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在机体内的累积,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病原的繁殖和生长,预防和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
三、使用方法
1.培育生物饵料。放苗前10d,用100倍的生物制剂稀释液均匀泼洒池塘,净化养殖环境;放苗前3d,再用浓度为20ml∕m3的复合生物制剂(EM菌)稀释液泼洒水面,促使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增加池中浮游生物数量,特别是红虫的数量会不断增多直至布满整个池面,为刚入池的苗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加快苗种的发育生长,可提高放养成活率。
2.改良水质。每15-20d使用1次复合生物制剂(EM菌)改良水质,用量为1.5kg∕667㎡,方法是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使用时视水质情况掌控泼洒时间,一般以傍晚或阴天下雨时泼洒效果为佳。
3.改良底质。由于长时间的养殖使得池塘底部积累大量的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气体(氨、硫化氢)等,当池底发生恶变时,可采取光合细菌与沸石粉配合使用措施,用量分别为5㎏∕667㎡和30㎏∕667㎡,情况严重时可使用2次;当pH值偏高时,可使用乳酸菌制剂;当水色发红、发白、发黑时,上午使用二氧化氯(0.5g/ m3)、3h后加水、下午使用沸石粉、晚上开启增氧机、3-4d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使用光合细菌抑制丝状藻,用量为5kg∕667㎡,配合使用活性黑土处理水质,再使用细胞藻类生长素,在改良底质的同时使池水也得到净化。
4.拌饲投喂。水产养殖中一般投喂的是颗粒饲料,每10-15d,用200 倍的 EM 菌液稀释液喷洒在饲料上,以喷湿为度,翻拌均匀后及时投喂,以免颗粒散开造成浪费。拌饲投喂能直接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可促进其健康生长。
四、注意事项
1.尽早使用。依照先入为主的理论,通过先投入生物菌的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定居,以达到预期的防病效果。
2.定期使用。在养殖水体中使用生物制剂其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但投入水体中的生物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亡,因此在养殖全过程中应定期、连续使用,让其在水中保持优势种群,保持净化养殖环境的最佳状态。
3.科学使用。有的生物制剂可全池泼洒,有的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有的可与其它物质混合使用。因此,使用时应做到适当、适时、科学合理。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投施时最好与沸石粉混合使用;芽孢杆菌应选择在瘦水时使用,让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并将有机物质矿化成无机盐,从而为单细胞藻类繁殖提供营养,维持稳定的水色。投放生物制剂时应开启增氧设备增加池水溶氧量,以求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养殖水质得到净化后,应减少换水次数或不换水,以避免造成生物菌的损失。
4.活化培养。有的生物制剂在使用前需进行活化培养。活化培养能让微生物迅速复活,活菌数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使生物菌迅速适应养殖池水条件。如芽孢杆菌在使用前要需用本池水加上适量红糖或蜂蜜,浸泡4-5h后再泼洒。经过这样活化培养后的芽孢杆菌繁殖速度快,使用效率高。
5.禁止与抗生素等药物同时使用。抗生素、消毒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能抑制细胞壁及蛋白质合成,具有破坏细胞膜的功能,会杀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生物制剂的作用,因此,应特别注意生物制剂不能与抗生素等药物同时使用,两者使用的间隔期应在7d以上。
6.注意保存期。生物制剂的菌体数量一般应达到 3亿个∕ml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使用时应注意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也会逐渐减少,也就意味着其作用也越来越小,故保存期限不宜过长,并应注意打开包装后及时使用。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