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高温季节喷施农药“五不宜”

2014-07-18 11:00:37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SystemMaster

炎热的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是各种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盛发期,也是农民朋友使用农药最多的时候。有的人在高温季节喷施农药,由于技术掌握不当,不仅未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反而影响到自身安全。为此建议:高温季节喷施农药要“五不宜”:
不宜在温度过高时喷施农药。有的农户喜欢在中午烈日正强、温度正高时喷药,以为温度越高,药剂挥发越好,杀虫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因为高温强光时,大部分害虫都停止活动,躲于阴凉背光处,此时喷药,药剂不易击到“靶”(害虫)上,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农药分解快、挥发损失大,因此温度正高时喷药,药效反而会降低。而且此时喷药,还容易导致施药人员中毒。
不宜在露水未干时喷施农药。也有农户喜欢乘早晨凉爽时喷药,但此时喷药如果露水未干,一是害虫尚未出来活动,二是喷药后药剂被露水稀释,会降低药效,因此杀虫效果也不太理想。
不宜提高药液浓度。不少农户为提高工效,平常喷药时兑水较少,在盛夏高温季节仍然如此。烈日高温下如果喷施的农药浓度过高,由于水分挥发快,很容易对植物叶片造成伤害。
不宜装药过满。有的农户喷药时,喜欢把喷雾器桶内药液装得过满。如果盖子封闭不严,药液在行走时溅在人身上,夏季很容易造成人员中毒。
不宜不加防护喷药。有的农户高温季节喷药为图凉快,喷药时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有时甚至不穿上衣“赤膊上阵”,如果是巨毒农药,极易因皮肤吸收而发生农药中毒。
夏季喷施农药,要注意做到:一是应当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8—10点(露水干后)、下午5--7点(日落前后),趁害虫活动旺盛时喷药,避免在中午高温时作业,每次喷药时间不要超过3小时。二是应当适当加大兑水量,保证每亩药液用量在45千克以上。三是桶内药液上液面应在刻度线以下,且盖子必须封闭严实;在配制农药过程中,尽量不要用高、剧毒混配农药,多种药物配在一起,这样会增加毒性。四是要穿戴长裤、长衫、口罩、手套等,喷洒农药后要及时脱去衣裤,并及时洗手、洗澡,用肥皂水清洗全身,当时不要用热水,以免农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五是在喷洒农药过程中,当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肚子痛、腹泻、肌肉震颤、抽搐,出冷汗等症状时,应马上停止喷药,及时到医院医治,以免发生重大意外。

(本文由农家科技杂志社独家提供)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