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病菌侵害的部位不同,而有急性败血型、肺炎型、中耳炎型、鼻炎型、结膜炎型、脓肿型和生殖器官型等病型。
一、流行特点
本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各品种的兔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以仔兔发病率最高,常达60%以上。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皮肤及黏膜的伤口也能感染,有时也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冷热交替、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节和持续降雨、闷热的天气。饲养环境卫生差、兔舍拥挤、潮湿、通风不良、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长途运输等诱因,能使兔机体抵抗力降低,可引起本病在兔群中暴发。
二、积极预防。①建立无巴氏杆菌病兔群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兔场应自繁自养,引进种兔应隔离观察1个月,有条件的兔场对引进兔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②用兔巴氏杆菌氢氧化铝苗预防注射也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30日龄以上兔,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2毫升,免疫期可达半年,每只兔每年注射2次。
三、科学防治
每年用0.2%—0.3%煌绿水溶液对兔群体逐只滴鼻,每鼻孔2—3滴,18—24小时凡是鼻孔周围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者,为巴氏杆菌带菌兔,检出后隔离饲养、治疗或淘汰。
对病兔应严格隔离治疗,并及时用菌苗(最好用本场新鲜病死兔脏器生产的灭活菌苗)对未发病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兔舍、兔笼用0.4%过氧乙酸消毒,运动场要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用具等用2%氢氧化钠洗刷消毒。无治疗价值的淘汰兔和病死兔严禁食用,应立即焚烧或深埋。
治疗用链霉素肌注,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5天。氨苄青霉素肌注,每千克体重4万单位,每日2次,再配合滴鼻,连用2—3天。
磺胺嘧啶口服,按每千克体重0.05—0.2克加水,每日饮用2次,连用5天。四环素、环丙沙星等药物均可选用。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