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亡原因
鱼种越冬期间,特别在一些小型鱼池里,一般死亡率高达10~20%,其死亡原因如下:
1、鱼种小、体质差
在越冬时期,大多数鱼类一般都不怎么摄食,活动量也少,新陈代谢缓慢。主要以积存在鱼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来维持生命。特别是规格太小的鱼种,体质差,在拉网并池过程中因受伤而感染水霉等疾病引起死亡。
2、水体严重缺氧
造成缺氧的原因有池水清瘦,浮游植物数量少;水体中因施肥、投饵以及鱼类代谢物积累,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太大;野杂鱼太多或放养的鱼种密度过大引起缺氧;生活或工厂污水流入水体,大量耗氧而引起溶氧不足;土壤保水性能差,水位大量下降,水浅造成缺氧,鱼类活动空间减少。
3、鱼体受伤
在拉网并塘时,由于操作欠佳,造成鱼体受伤或鳞片擦落;病菌入侵也易死亡。
4、管理不善
未及时查看水体中的溶氧量,鱼种活动及水体变化等问题,或已发现不良状态没有及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致使鱼种死亡。越冬池塘漏水、水位过浅或冰层过厚、冰雪覆盖,也会造成池水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
5、注水或增氧不当
长时间盲目循环冲水或增氧,致使池塘水温迅速下降,鱼类被冻晕冻死。
二、防治措施
1、鱼种越冬池的选择:由于越冬池的好坏,可直接关系到越冬鱼种的成活率。鱼种越冬池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选择背风向阳的池塘作为鱼种越冬池;越冬池一般为3~5亩,利于池大小深增强保温性能;土质池塘要保水保肥性能好,塘底最好是粘质土质为佳,严重漏水的池塘不可作为越冬池使用。用自然水坑作越冬池,池底要平坦,水草及淤泥越少越好,最多不超过30厘米厚;应保证一定的水温,水深度应在2~4米,要有补充水源为最好。对热带暖水性鱼种必须在池上建造塑料大棚保温。
2、培育大规格鱼种: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健壮、肥满,耐寒耐低氧力强,死亡率低。
3、进行科学检疫:鱼种进入越冬池前,先以生石灰清塘消毒,药效过后放鱼入池。入池时,以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5分钟。在入池过程中应注意细心操作,避免鱼体碰伤、擦伤或踩伤,有受伤的要在伤口处涂抹紫药水。
4、适时适度放养鱼种:越冬池的放养应随面积、水深、溶氧量及品种、规格、池塘条件而酌情考虑。首先,放养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鱼体消耗大,过晚水温低,易冻伤而发生水霉病。南方地区一般在11月份比较合适。其次,放养规格要求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一般品种在10厘米以上,这样不仅可增强鱼种逃避敌害的能力,而且更能大大提高越冬成活率。最后,放养密度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长江流域一带,规格10~13厘米的鱼种,每亩可放5~6万尾;南方冬天温度较高,每亩池塘放12厘米鱼种0.5~1万尾。
5、培肥水质越冬:在越冬前将越冬池内注入呈绿色(有较多的浮游植物)的肥水,或在越冬池塘里施入化肥培育浮游植物。对长期没有补水(或无法补水),含氧量极少的越冬塘,要及时追施化肥。其方法为:水体两米深的池塘,亩用硝酸铵5~6公斤,过磷酸钙3~4公斤。将这两种肥料混合装入纱布袋里,挂入水,使其慢慢溶解。
6、鱼种保膘:鱼种越冬时期,在日暖天气时鱼类仍要摄食,故越冬池塘应适量投些畜粪、豆饼、酒糟等,提供水温和满足越冬鱼种少量摄食的供给。可比不投食的越冬塘的鱼种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不投食的成活率只70%。
7、严防鱼体受伤:在鱼种并塘越冬时,拉网操作一定要小心行事,以防损伤鱼体,导致发病,影响鱼种越冬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