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种类与对症防治

2013-08-16 10:49:31  作者:SystemMaster

一、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种类

1、仔猪黄痢

⑴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乳猪,13日龄的乳猪多发,发病后以排黄色或黄白色稀便为特征。分散饲养的乳猪少发,而在猪只比较密集的养猪场则较为常见。并且猪群一旦发病,很快传播开,一窝仔猪中的发病率可达50100%;死亡率有的可达100%。猪场卫生条件不好的、仔猪密集、互相窜动、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⑵临床症状

最急性的病仔猪常于出生后10多小时突然死亡,23日龄的仔猪感染时,病程稍长,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排粪次数增多,1小时内可排粪数次。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糊状,含有凝乳块,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吃奶、口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全身衰弱、终因脱水衰竭而死。

2、仔猪白痢

⑴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哺乳仔猪,以排灰白色有腥臭味的浆糊样稀便,严重的可排水样稀便为特征。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猪的肠道内,一般不呈现致病作用,如果出现某些应激因素,即可使仔猪发病,如仔猪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卫生条件差、阴冷潮湿、气候骤变、母乳过浓或过稀、仔猪抵抗能力下降等。病猪排出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了环境、饲料、饮水,被其它仔猪吃入即可经消化道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集中产仔的季节多发。同窝仔猪间传播较快,常呈一窝一窝的发生。

⑵临床症状

患病后即拉稀,粪便呈乳白色,淡黄绿色或灰白色,常混有粘液或呈糊状,并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肛门、尾部及其周围常附有粪便,体温变化不大,病猪尚有食欲,但日渐消瘦、精神不好、喜卧于垫草中、被毛粗乱无光、眼结膜及皮肤苍白、渴欲增加,后期继发肺炎而死亡。

二、预防措施

1、搞好舍内外卫生,定期消毒,一般产仔房应每周消毒57次。消毒药可用碘制剂(如碘伏)、双链季胺盐类(如百毒杀)或2%的火碱水溶液(但每周只许用一次)。

2、控制好舍内温度,保温箱的温度应根据仔猪的日龄不同而调控为:13日龄,温度为3032℃;415日龄,温度为2830℃;1635日龄,温度为2328℃。舍内平均温度为2325℃为宜。

3、控制好舍内湿度,尽量避免用水冲涮圈舍,保持舍内干燥,把湿度控制在65%左右。

4、妊娠母猪在产前35天限饲,即根据母猪身体状况而定,因为体况较好的母猪在产前如果不限饲:一则容易引起乳房炎;二则因乳汁过浓,新生仔猪对其难以消化,因而发生腹泻。对于体况较好的母猪可减去原饲喂量的1/2;对于中等体况的母猪可减去原饲喂量的1/3;而体况较差的可不减料或适当加料。

5、母猪饲喂全价料,喂全价营养均衡的饲料即可增加母猪排卵数量;提高产仔率,又可提高仔猪的出生重,增强仔猪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减少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减少因乳中营养缺乏而引起的腹泻。

6、产前、产后在母猪料里添加保健药品,可减少肠道中致病菌的含量;减少子宫内膜炎和乳腺炎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因产后无乳、少乳引起的腹泻

7、让仔猪吃足初乳,因母猪产后3天之内的乳汁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免疫球蛋白、各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增强了仔猪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少黄、白痢的发生。

8、给母猪进行大肠杆菌苗接种,使母猪产后乳汁中含有大肠杆菌的母源抗体,使仔猪通过吃奶而获得保护,减少黄、白痢的发生。具体作法如下:用k88k99987P大肠杆菌三价苗给妊娠母猪在产前40天和产前15天分别注射此苗。

三、治疗

1、治疗原则:治疗以强心、补液、抗菌、防止脱水酸中毒为原则。

2、对症治疗

⑴对于腹泻较轻的仔猪可按敌菌净片25毫克/千克体重+庆大霉素注射液2.5毫升/千克体重混合,一次口服,2/天。

⑵对于腹泻较重一些的仔猪,可用上述药物口服的同时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按12毫升/千克体重,2/天。

⑶对于腹泻较为严重极易脱水的仔猪,可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的同时静脉或腹腔补液,建议用下列药物:

强心安钠注射液3毫升;碳酸氢钠注射液(5%25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36毫升;0.9%生理盐水36毫升。

将以上药物混合静脉或腹腔注射1020毫升/千克体重,脱水严重的可额外补注2040毫升的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

编辑 麦豆 责任编辑 郝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